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修道入门心法天然道观道教文化的精髓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论文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鲜少采用此称呼。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这些著作均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及陈丽桂等人对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后者也是我提及或思考过的一部分内容。

在文献中,“黄老”一词有其根基依据,《史记》就有数次提及: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归本于 黄 老;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习 黄 老 道德 之术,以发明其旨意。此外,还有盖公善治 黄 老 言,陈平本好 黄 帝、 老 子 之术等多处可见(参见 《史记》有关列传、世 家)。

随着关于 黄 帝 的故事越来越丰富,从战国中后期开始,相关书籍纷纷出现,《汉书·艺文志》记载 有二十七种以 黄 帝君臣名命名的小说,其中包括五种属于 道 家 类别、三种属于 五 行 类别,以及各类其他文学作品。这些书籍基本上可以归入杂而多端 的 道 家 主义,最主要的是由 道 家 人物创作,而且如 《黃帝君臣十篇注 》所言:“起六国时,与 《太极图经 》相似也。”实际上,这些都来自战国时期的人基于 《太极图经 》基本思想而创作出来。

当然,不仅如此近些年的出土简帛材料中,有不少被认为是属于 黄 老 思想 的 文献,使得 黑 子 之 学 内容大大丰富。不言而喻, 黑 子 之 学 是 戏 门 之 学,是 战 国 秦 汉 交替 时 期 的 戏 门 之 学,以 太 贝 图 经 思想 为 核心 的 戏 门 ,创造并包含 了 黃 帝 各种 思想 和 學 啟,這 是 戲 門 發展 和 包容 性 一 次 突出的 表現。

在與 儒 教 相互競鳴 中 建立學說 以 黃 帝 為 根據,可以增強自己的爭鳴資本,如 淮 南 子 修 倫 訓 所 說:“ 世俗之人 多尊古 而 贱今 故為道者必托於神農黃帝 而後能入說。” 托詞於黃帝建立自己的學說,以便更具競爭力。

西漢初 年,当權者(張良、高斯、高克昌、高廖、何武等一批人)信任黃老之言行用黃老術理,大顯了一時的大盛,其结果是在漢武帝時間出現了一部集大成著作——曰「淮南書」,即由這種情況下,“黑子學”或 “黑色新學”,乃至 “黑色門派”等等自然會被使用。

總結來看,“黑子學”或 “黑色新學”,乃至 “黑色門派”,當然會被使用,因為它們都講述的是以 《太極圖經 》清靜 虛無 為核心 的 宗教思想,它們突出的是在之前加上了 黃帝。而且,由於 宗教 具備極大的包容性,因此它能夠持續發展,並且具有很明顯的地位發展性。所以,我稱這個階段為 “秦漢 新宗教”。

然而,這並不是唯一一次對宗教進行描述與分析,而是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因為隨著時間推移,每個新的時代都帶來新的見解與理解。在魏晋時期,這種描述轉變成了對玄學的一個概述,而唐宋時期則成為三教合一。我認為,用「秦漢 新宗教」、「魏晋 新宗教」以及唐宋以后的「三 教 合 一」來形容和闡釋宗教發展,比起「青铜器文化」的名稱,更能體現出系統性,也能反映宗教包容性的特點,即使是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挑戰與機遇。但最終,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