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论文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对于其正统性持保留态度。
与此同时,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吴光、丁原明等学者著作如《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和《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等,以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为基础,探讨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陈丽桂等人则专注于战国时期的黄老新学,他们在研究中参考了我的工作。在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后者同样是我提及或考虑过的内容。
"黄老"一词,在文献中有着确凿根基,《史记》即有多处记录,如申不害之学源自于黄老,韩非归根于此;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习 黄老道德术;盖公善治黄老言,陈平本好以古代智者的书籍作为依据。这些描述均表明,“以‘太极’开辟天地,以‘五行’开辟万物”,是建立在古代先贤智慧上的理论体系,它们都是基于清静无为主旨的人生哲理。
随着对历史资料的不断挖掘,我们发现早已存在大量以黃帝為名書籍,如二十七種冠以黃帝君臣名書籍記載於漢書藝文志,其中包括兵陰陽學說與神仙醫療各類,這些作品大都能被歸入於「杂而多端」的道家範疇,其內容主要圍繞著戰國時期人的創作,並與儒家的爭鳴相呼應。而後來出土簡帛材料亦證明了這些黃帝相關思想與學問更加豐富。
由此可見,“黃 老 之 學”乃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一個文化運動,它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漢朝甚至更晚一些時間,是一股不可忽視的人文力量。它通過對歷史人物尤其是古賢智者的崇拜來進行自己的發展,也因此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創新的能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下,“黃 老 之 學”會因應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而進化變化,不斷地形成新的派別或者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