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江淮广源王诞辰之日,佑民显圣的道教文化在天然道观中得到共祀。自然景致如诗,如画,在这春光满园的日子里,修行者们以诗句为誓,以内心的真谛为追求。
自明代朱元璋所立五岳四渎神号碑起,每逢祭祀之时,都有关于四渎神的记载。在《尔雅·释水》中提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而《风俗通义·山泽》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则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
从周朝开始,这些河川神就作为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中提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全国各地都有庙宇供奉,并且与五岳同等重要。
淮河之神,有两个不同的形象,一是古代传说中的无支祁;一是在秦汉以后崇拜的“淮渎长源王”,又称“长源广济王”。上古神话中的无支祁,是禹治水时遇到的涡水之神,其形象生动,“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
黄河之神,被称作“河渎灵源王”,其信仰可追溯至殷商时代,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宋代曾多次发生黄河变清的情况,被认为是瑞兆。
长江之神,也被尊称为“江淮广源王”,其信仰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有的地方性江神,如奇相、湘君湘夫人等,而这些地方性江神同样受到帝王的重视和封号。
济水之神,在秦时就被列入国家祀典,其信仰延续至今,对于修行者的影响巨大。这一切,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敬畏的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平安世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