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好听的道士道号天然道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我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并不多。

此外,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深入探讨了战国时期黄老之学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此外,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早年的工作,都对我提出的“秦汉新道家”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所谓的“黄老派”,实际上也是指那些以古代先贤如黃帝、 老子的思想为依据,创造出一系列以神仙长生、药物治疗等内容丰富而又混乱不定的书籍,如二十七种冠以黃帝君臣名书籍,这些都可以归类于杂而多端的情形,是基于戰國時期人根据 《論語》的基本思想而創作出來的一種學說。近些年的简帛材料发现,更是丰富了我们对于黄老之学内容了解。

综上所述,“秦漢新的道家與黃老之學”,這兩者關係緊密,它們都是對於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歷史上的爭鳴中,儒家的孔孟相繼提出尊崇尧舜,以此為基準評價其他朝代,這時候由於需要增強自己的聲勢,因此通過抬高黃帝並創作相關書籍,使得其成為了一種競爭資本。

西漢初年,由於當權者信奉黃老之言,實踐其術,這就使得黃洛學顯得尤為重要。到了漢武帝時代,就有著名著作如「淮南子」成書,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大的集大成。我認為這種稱呼非常合適,因為它能夠反映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也能夠體現出某種精神面貌,即: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華,並將其融匯至現有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去,以達到既保持傳統,又適應變化的心態調整。

總結來說,用「魏晋新的道家」、「唐宋新的道家」等名稱來描述中國古代哲學發展,不僅能夠清晰地反映各個時期內哲學思想演進過程,而且也能夠展示其對周邊文化或其他宗教(如佛教)的吸收與融合能力。而這些「新的」,既包括時間上的分割,也包含內容上的更新與革新,是中國古代哲學長久以来一直展開的一項卓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