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诵持经典,度己度人
《功课经》是道士每日必诵的经典,每天早晚均要集体念诵。诵持《功课经》对提高道士的自我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云:“诵持万遍,妙理自明。”通过依经义行持,以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这种“功课”,是对道士自身修持的考核和检查。
二、坐圜守静,性命双修
通过“坐圜守静”、“定心”、“坐忘”、“守一”等方法,得以“性命双修”。这些理论和方法,都出自《道德经》、《阴符经》等古籍,被历代道士继承发扬并不断完善。今天流传的各种气,如动功、静功、大周天、小周天、行、导引、踵息、胎息、辟谷等,都出自于此。
三、习练太极拳,一身健全
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后人将其演绎和发展。“武当内家拳”强调“内功内力”的:阴阳相抱,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以虚打实。太极拳将这思想融入武术中,将形成了独特风格。后来演绎为八卦掌、形意拳以及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
四琴棋书画,一生乐趣
琴棋书画,是 道士业余休闲生活的一部分。琴,是一种古乐器之一,《太平经》载有音乐理论认为音乐可感天地,可使奉道者进入清虚之境。而弈棋能开拓人的思维;书画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超越;能够陶冶情操,为达庄子的所说的最高精神境界提供途径。
五殿堂值日,不落俗套
在殿堂值日,每日打扫庭院、高门接待香客游人,看似平常却并不平常。这也是考验“值殿道士”文化修养,展示宗教信仰真诚性的窗口。在坚持宗教仪式同时,与时俱进,使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并健康发展。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悠久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坚守信仰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种简单又高尚的情怀,更学会了如何在繁忙都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心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