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循本卷之八:揭秘“感情里的无欲则刚”,人物深入探究古籍智慧
此篇旨在为帝王所用,帝王若能领悟此理,便是回归到古老时代的智慧。因此,内篇就此止步。啮缺向王倪提出了四个问题,但都未得到答案。啮缺因而高兴地离开了,去告知了蒲衣子崔云,让他脱下衣服。
蒲衣子说:“现在你才明白吗?”有虞氏虽然善于用仁德来调和人心,也能够得人心,但始终没有超出人类的范畴。而泰氏则是安然自处,不着痕迹,只是在必要时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洞察力与信念极其真实,却也始终未曾踏入非人的领域。
有虞氏怀抱仁道,用之以要结人心,这样也能得人心。但这仍旧不如非人的状态,所以相互之间竟然变得无相与。这就是说,从未真正超越过人类的界限。如果上古时期的泰氏,那种自然而然,无所作为,或许会将自己比作马或牛,没有固定的名号,只因为泰氏懂得事物的本质,而其德行非常真实。不像有虞氏那样用仁德来套牢人心,所以它并没有意图达到如此境界,因此也从未真正进入非人的层次。
肩吾见到了狂接舆,狂接舆问他:“你为什么在日中时还要讨论声调呢?”肩吾回答说:“我告诉君臣者,以自己的行为来出示经典。”
式义度的人谁敢不听而去?但实际上,他们会被化育成这样。狂接舆又问:“这是欺骗天下的法则吗?只不过像凿河、挖海一样,将蚊子当做负重的大象。”
式义认为,用道德作为标准,那么人们必定会溺水;凿河难以成功;让蚊子搬运山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此外,圣人的治国之道,是不是外在乎?正己然后行,有确保能够做到的事物而已。
圣人的治国,并不是外在表现,更关键的是保持内部秩序,使个人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然后再去行使自己的权力。这就好比鸟儿为了避免猎者的陷阱,在高空飞翔;鼷鼠为了躲避打猎者的追捕,在深山里筑巢穴,即便是一些无知的小虫也是知道逃避危险的。但如果君主想要通过法律规章来统一天下,那么人们都会逃走,就连鸟儿和鼷鼠都知道如何逃避危险,更何况人类?
天根游览殷阳,在寥水边遇到了一个不知名的人,对他说:“请问,你如何治理天下?”那个人回答:“不要。”这个请求让他感到困惑,因为他的问题似乎让对方感到不快。
我即将与造物者共处,与莽眇鸟一起穿越六极,最终抵达荒野,我又何须跟随你的指引呢?这个莽眇鸟形容的是轻盈虚弱,而荒埌指的是广阔荒凉的地方。我只是想询问你的治国之道是否触动了你的灵魂,又或者你对我的提问感到厌烦?
无名的人回答说,“你的思想游离于淡泊中,与气息合二为一,再顺应自然,不留私欲。你就会治理好天下。”
阳子居遇到了老聃,说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人,他英姿飒爽,如同强梁之士。他急切奔跑,如同敏捷的小兔。他既坚不可摧,也不屈服于世俗。在他们周围的一切万物,都清晰透明,没有混乱或扰乱,只需静待自然发展,不需要任何干预,就像是《度人经》中的描述——神风静默,山海藏云,天空澄净,一片平等,无分高低。正是这种状态,被称作杜德机,也就是那些隐藏起来却不断变化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平衡与稳定的状态,它来自于内在,而不是外部世界。
郑有神巫季成,他了解每个人生死存亡、祸福寿夭,还能准确预测时间和日期。一看就令人惊叹,但是郑人才纷纷弃绝他。而列子却被他的术语迷住了,并且向壶子的弟子讲述,说:
“我之前以为您的方法是至宝,但原来还有更深奥的地方!”壶子的弟子答复说,“我们以前只掌握表面-level 的东西,还不知道其中蕴含什么实质。不过,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些道啊。”
众雌鸡不能孵卵,因为它们没有雄性伴侣。但其实,这个喻言表达的是,如果只偏重某一点点,却忽略了整体,那么无法达到完善。如果仅仅依靠一部分知识或技能,则无法获得全面的理解。此喻对列子的学习过程进行了一番总结说明,他尚未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
接着,再次带着列子前去见壶子的弟子。当他们离开时,他们告诉列子:
“先生刚才消失了,不见踪影!”但很快,他们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并继续前进。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报告给壶子的弟 子们说: “已灭绝!已丢失!我们追上了!”
接着,就是关于“狗宗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区别,每个存在都是独立且完整的,就像波涛汹涌中的浪花,每个浪花都属于大海的一部分,都遵循着共同的心beat。大海不会对波浪施加压力或控制,它只是允许它们自由地流动和退潮,这种方式使得每个波浪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和谐。此刻,我要结束我们的探索旅程,因为一切事情最终都会回到这一点结束。这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接受这一点并继续前进,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该保持冷静,因为这也是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