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诸子百家何止千秋道教文化在天然道观的体现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论文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鲜少采用此称呼。而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这些著作都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及陈丽桂等人对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且我曾提及或考虑过相关内容。" 黄老"一词在文献中具有明确记载,《史记》中就有多处提及:“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也归根于黄老,“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习于 黄帝 道德术”,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此外,还有盖公善治以言谈为主,陈平则重视古代智慧如同神农与 老子的教诲。

随着关于这方面知识的大量收集,从战国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以 黄帝 为名书籍,如兵阴阳五种,医经、经方各二种,以至房中类三种,这些书籍大多数可以归类为杂而多端的人物创作,不难看出,这些书籍主要是根据 《 老子 》 的基本思想创作而成,其实并不只限于是以上二十七种,更是近些年的简帛材料发现,有很多被认为是属于 黄老 思想的一般文献,使得我们对于 黄老 之学了解更加丰富。

显然地,经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与包容性质,儒家的孔孟弟子总是在谈论尧舜,而道家的代表人物,则常常援引神农和 老子 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如 《 淮南 子·修务训 》 所述:“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黃帝之后能入说。”利用这样的策略,便能够建立自己的体系,同时提升其影响力。

西汉初年的当权者(张良、陈平等)信奉这种思想并将其应用,即使到了武帝时代,也产生了一部集大成著作—— 《 淮南 子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使用如 “ 新 ”、“ 玄 学” 或其他相似的术语来描述各种不同的阶段,比如魏晋时期被称为 " 玄 学 " 的 " 新道 家";唐宋以后则可能会用 " 三教合 一" 这样的方式来形容,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的特点。这种方法既能反映出中国哲学流派不断变化以及向其他思想领域开放的情况,也展现了它们内在包容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