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亦平探究道教经典王朝皇家道观考古新发现与道教兴衰史的深度解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高丽末期至李氏王朝初期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李朝实录》等相关史料,对太祖李成桂时代建立的昭格殿及其后来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考论。文章指出,太祖时期虽然崇信符箓派道教,但并未将其作为“国教”,而是将其融入到儒学和佛教学说中,以求达到国家安定民心的目的。昭格殿在当时被视为国家祭祀道教神灵的地方,其斋醮科仪成为一种对天地风调雨顺、镇护国家、祈福消灾的一种宗教仪式。

【关键词】:孙亦平;王朝;皇家道观;昭格署;符箓派道教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推翻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国王纯宗,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向明称臣,被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国号“”。这个时期开始了儒学在社会指导思想中的重要性,它逐渐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及国家行政指导原则,而佛学和道学则相继受到限制。

太祖李成桂不仅信仰符箓派,他还相信这种信仰可以帮助他维护国家安全,因此,在关闭高丽之前建立的大量寺庙后,他保留了一些作为宫廷祭祀之用。在他的统治下,尽管他崇尚象征着宇宙万物起源的大清观,但实际上他的政策更多地体现为一系列因应政治需要而调整的小步进展,而不是系统性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员开始质疑这些新的宗教活动,他们认为它们是非必要且昂贵,这导致了一场关于是否继续支持这些活动以及如何管理它们的问题。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个更大的分歧,即儒家士人与佛法僧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政府角色在这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看法。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金瞻对昭格殿提调期间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试图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并以此来巩固自身权力的努力。金瞻提出重建大清观并举行醮礼,以表彰天帝,并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增强人们对于中央政府认同感。但由于一些反对意见,最终这一计划没有实施。此外,本文也简要介绍了其他几位参与该过程的人物,如郑梦周、赵璞等,他们各自如何影响或反映出当时社会动态。

总结来说,本研究揭示出了一个复杂的情况,其中包括政治、宗教和文化之间紧密相连的情景。这一情景不仅展示了解决不同利益集团间冲突所面临挑战,而且也显示出如何处理多元化文化之间关系是一项持续不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