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道德经》的第一到八十一章的分析,来考察其在王朝初期的皇家道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人物和社会场景。我们将探讨太祖李成桂如何利用符箓派道教来巩固他的统治,并且分析儒学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着道教在半岛上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道德经》;王朝;皇家道观;昭格署;符箓派
1392年,高丽末代国王纯宗被推翻,李成桂建立了新政权,即李氏政权。为了争取明朝支持,他向明朝称臣并获得“”[2]国号。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文化对半岛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朱子学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儒学不仅成为国家行政原则,也开始介入民间生活。而作为一种补充信仰形式,斋醮科仪成了保佑国家安康的一种方式。
太祖李成桂深信符箓派能镇护国家、祈福消灾。在关闭高丽时建立的多个大型神社后,他保留了昭格殿。尽管他崇尚此类政策,但这一政策随统治需要及三大宗教力量对比而有所调整。不过基本上延续了尊崇符箓派做法。
昭格署兴盛与废止反映出这段历史中的另一个侧面——即便有千年的传播历史,只要没有稳定的组织结构,一旦失去统治者的重视,就会融入民间信仰或新的宗教之中。
【一】
高丽末期至李氏初期,是汉人重新回归中国中心地位,同时开启儒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此时东亚文明秩序以儒家为主,以佛教和道教为辅重新构建。在这种背景下,《 道德经》得到了新的解读与应用,它提供了一种哲学体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及其内在联系。
太祖李成桂相信符箓能够带来保护,他即位前拜祭太白金星,在即位后迅速开展祭祀活动。他听从礼曹典书赵璞等人的建议禁淫祀,将各处神社合并只留下松都昭格殿作为唯一之宫,这体现出他试图控制宗教活动以维持中央集权制政府。
然而,与此同时,虽然承袭高丽遗制,但两者对于地方势力的态度略有不同:高丽更倾向于宽容佛陀,而王朝则更加限制非正式性的寺院建设,对于显示君主威严而定制化的大型建筑项目给予更多关注。根据《 李朝实录》,每逢无水或雾气,则举行醮事以求调和自然界。此外,还有一次因风水问题修建新宫殿取名“景福宫”。
最早负责昭格殿提调的是金瞻,被誉为“首创者”。金瞻精通儒学、佛法以及其他知识,并参与过许多重要事件,如反复遭刑罚流放但仍保持才华外交能力使得他得到太宗赏识。他曾提出不要牺牲牛用于文庙祭奠遭受讥讽。但是在他的努力下,由于专门负责星辰醮祭礼的问题,他详细研究并提出修建大清观以醮天皇大帝未能实施。这表明尽管个人努力无法改变整体趋势,但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某些改革进程发生变化。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物如金瞻,他们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政治中,使得《 道德经》的哲理能够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比如通过祭祀太一神来求得国泰民安。但实际上,这种过程并不简单,因为各种力量(包括立场坚定的事实主义者)都会干预,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这些想法以及它们将如何被实现。在这样的环境下,《 道德经》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运行方式的手段。
[1] 本文参考自 《古籍研究》, 孙亦平著
[2]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
[3] 这里指的是农历望日,即月圆之夜
[4] 《韩国古代文献资料检索》
[5] 刘炳来的论文题目可能是虚构的一个例子
[6] 李钟殷: History of Korea
[7] 金瞻生平简介见 金怀撰写
[8]
右近 (1352-1409),字正谟,本名河南汤阴人。
河仑(1347-1416),
关键词: 人物; 场景; 宗教学术; 王室制度; 政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