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道教在王朝时期的兴衰,特别是如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全文解读来理解其在王朝皇家道观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太祖李成桂崇信符箓派道教的政策,以及太宗将昭格殿改为昭格署并作为国家祭祀场所的变迁,本文揭示了道教在半岛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统治者的支持与忽视影响。
【关键词】:老子;《老子道德经》;符箓派;昭格署;王朝
1392年,高丽末代国王纯宗被推翻,李成桂建立了新的政权,并向明朝称臣,被赐国号“”。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深信符箓派 道教具有镇护国家、祈福禳灾的功能,在关闭高丽时建立的各种道观后,保留了昭格殿。虽然他的崇 道政策经常会随着统治需要及儒佛三 教关系力量对比进行调整,但基本上延续高丽尊崇符箓派 道教做法。
太祖二年,将国都由开城迁往汉阳,以无水且雾为由,遣左承旨崔醮太一神于昭格殿以祈时令调和。景福宫作为正宫位于汉阳北部,也叫“北阙”,太祖五年,“以都城开基致祭白岳及五方之神”又征发200名劳工修建皇家道观——昭格殿。在风霜雨雪等灾异到来时,将通过祈求 道教神灵保佑,以免除灾异、风调雨顺。如果说,这些是 王公大臣京城祭祀之处,则遵循 为帝王祈福消灾金 箓斋,那么摩尼山堑城坛则户外祭天之处,从祭祀对象及仪式看,则是 与民族天神信仰结合。
最早担任 提调的是金瞻,是“ 李 朝 之第一信者”。金瞻既精通中国儒学经史子集,又了解佛教与 。他曾上书要求不要将牺牛用于 文庙 的祭奠遭到了一些儒生的讥讽。四年命 金 瞻专门负责 “详定星辰醮礼”,把醮礼纳入国家管理体制中。他详定醮礼后提出再修建大清观以醮天皇大帝,又遭到了权近、河仑等官员反对未能实施。
然而受崇儒学者的影响,对 的态度也变化着。一十三年下令焚烧阴阳谶书,一七年当许稠以狭隘而提出改营建议时,再次重申应遵中华传统和 高丽遗制继续奉行醮礼表达了对 的自然发展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