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本卷之十八心无欲则刚的深刻解读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无以为,犹《论语》曰:无以为也。言无用如此。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者必先之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世间的人认为养身足以延年,而养身确实不足以延年,则世上又有什么可为呢?虽然不足为道而不可不为,那就是说要坚持这种状态。不忘于此,就能免于尘世的束缚。

若想避免尘世的纷扰,最好的办法是放弃尘世的事业。一旦放下了尘世的累赘,无累便是平静,与天地和谐相处,这样就可以与自然界共存,与造物更进一步。这就是成长的一步。

事情又如何抛弃,又如何遗忘?抛弃事业,便不会再劳心劳力;遗忘生命,便不会再耗费精力。而且身体完好,精气复苏,与天地合一。

天地是万物的母亲,一起合体,便成了一切;分开便回到始点。这叫做“能移”,即能够随着变化而移动,有生命本有的这份纯净,是回归到原始状态了。

生命中原本具备这一份纯净,但在社会上的种种役使中渐渐失去了它。在这里,我们重新获得这一份纯净,与我这个生命相结合,就是和天地一样了。我还能够与天地共同维持这个生命,这就是对抗自然规律的一种方式。

子列子问关尹:“至人潜行不被阻碍,蹈火不感到热痛,在万物之上行走而没有恐惧,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关尹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守护的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不是追求技艺或勇敢。”他接着说,“居住吧,我将告诉你。”

凡有一些外在的样子、声音、色彩,都属于世界上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为什么会相互远离呢?最终,只剩下颜色罢了。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到的境界,那些外在的事情都变得次要,而我们应该专注于内心的修炼,以达到真正的心灵平静和自由状态。

颜渊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曾经渡过一个深邃的地方,没有人帮助我,却感觉自己像是神一般。”颜渊继续问道:“这样的事情可以学吗?”孔子回答说:“可以,但是只有少数的人能做到。”然后他补充说,“那些能够游刃有余的人,他们已经忘记了水。”

桓公听从管仲的话,用法泽田亩,他看到鬼魂出现。他拍打管仲的手,说,“仲父,你看到了什么?”管仲回答说,“臣没看到什么。”桓公回来后,对代国大夫说,他患病请求代替病号多次。但每次都被拒绝。他对皇子的儿子(敖)来说,“您自食其果,您怎麼會傷害我?”皇子的儿子答道,“如果您自食其果,那么谁会伤害您?”

桓公笑着摇头,说“那是什么意思?”皇子的儿子解释道“忿怒的情绪散发出来就会让人觉得足够强大,但如果控制不好,它就会成为一种疾病。如果太高兴,也会变成疾病。如果内心保持宁静,就可能会导致疾病。”

王孙季昌曾经用十个月来饲育斗鸡。当季昌问他的宠鸡是否饱满时,被告知尚未饱满,因为斗鸡还很傲慢,还没有完全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当季昌第二次询问时,被告知斗鸡正在准备战斗,它们已经开始表现出征服性的姿态。当季昌第三次询问时,被告知斗鸡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敌方,它们已经准备好战斗并展示自己的力量。当季昌第四次询问时,被告知斗鸡虽然鸣叫但已失去了挑战精神,看起来像是一只木偶,而且它们开始逃跑了。这时候它们完成了一切任务,并且完全展现出了它们应有的品质,所以它们终于安然离开了竞技场。此刻,只剩下一只孤独的小鸟留在原来的位置,没有其他动物敢接近它,因为它似乎拥有某种特殊的力量,让所有其他动物都害怕它,从而得到了胜利和尊敬。

鲁国的一个老人名叫齐悼,他曾经见过一些奇异的事情,比如有人能够穿越山川、飞越高峰,还有人能够游弋于空中。但当齐悼遇到一个人名叫申胥的时候,他才明白真正存在奇迹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在肉眼可见的地面上。那个人既不是靠魔法,也不是靠超人的力量,而是在自然界寻找答案,在自己内心寻找答案。他告诉齐悼,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直生活在地面上,但当他长大后,他发现自己实际上一直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那个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独特且伟大的,每个行动都是为了实现更高层面的目标,即使是在最普通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那个更高层面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他的行为总是顺应自然规律,从不试图违背它们,即使这样的行为看起来是不可能或者非常困难也同样如此。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如何通过修炼达到内心平静与自由,以及如何理解并接受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同时保持内心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此外,该文还强调了解脱尘世俗事,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烦恼,更接近自然与宇宙之间微妙联系的问题。在探索这些哲学概念时,该文使用了一系列寓言故事来阐述不同方面的心理活动,如 念念弥新、不断更新自身观念以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等等。此外,该文还涉及到了时间管理以及心理健康等话题,如压力管理、焦虑处理等,以此作为支持整体思想发展和实践应用的手段。

最后,该文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理论框架,用以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内部转变,以及通过意识改变来影响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于生活及其意义认识的问题。本书旨在激励读者思考他们当前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他们想要成为的人,以及该如何采取行动,使自己更加接近这样的目标。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