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岳飞,近千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崇敬,他那英勇抗金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不绝。他那精忠报国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一直被人们仰慕效仿。时至今日,祭祀岳飞的庙宇仍然遍布大江南北,岳飞的身份早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道教神灵。
然而,学界一般喜欢从儒家的立场去研究岳飞,其实岳飞的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从中不难发现,岳飛的一生處處體現了老子的學說。
早在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已将奉行忠、孝、义、慈作为修道成仙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岳飞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军事上的英勇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温馨,都体现了这些高尚的情操。
他的“尽忠报国”四字背影,更是显得格外具有象征意义。在当时社会风气下,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要保持这份纯洁的心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到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所面临的情况以及他们坚持到底的心理状态。
此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以他的正义去感化别人。在同朝为官的人士之间,即使是一些忘恩负义的人也不能逃脱他的正眼看待和严厉批评。他对于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危总是心系其中,以百姓心为心,不仅展现了一位真正的大臣,更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英雄。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那些我们称之为“大丈夫”的品质,如忠诚、高尚的情操,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说,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永恒的话题,不仅让后人的赞美,也让后来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宝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