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见,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的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他在阴阳学、推步(天文历法)、医药等领域无不精通。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这是关于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对于习医者来说,是一部必读之作。在这部文献中,孙思邈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因为他认为医学是一门“至精至微之事”,因此学习医学的人必须“博极医学源头,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情操修养,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态去看待患者的苦恼,并发挥出“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要帮助所有遭受痛苦的灵魂,但不能因为自己的才能或财富而自满,不该为了名利而竞争。
以其崇高的医疗伦理,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从小就开始学习,他能在七岁时诵读过千余字。他弱冠便了却俗世,便谈论庄子、老子的哲学,以及百家的学说,同时也喜欢研究佛教经典。”当时洛州总管独孤信看到他的才华,就赞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啊,只可惜他才华太过,我怎样都用不到。”周宣帝时代,当时有人向他提起国家多次动荡的事务,他便隐居到太白山上。隋文帝辅政后,将他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却以身体不好作为理由拒绝接受。这期间,他曾对亲友说:“五十年之后,一位真正的大圣人将会出现,那时候我将会帮助他们治愚民。”
直到太宗即位的时候,他被召回京城,却因为他的容颜显得非常年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有人准备给予他爵位,但是他坚决地拒绝了。此后,在宋徽宗的一次召见中,被授予谏议大夫职务,但依然坚持辞让。最后,在上元元年的某个时候,由于健康原因请求返回故乡,皇帝特意赐给了他一匹良马,并且还赐予了一块土地让他安度晚年。当时许多知名人物,如宋令文、孟诜和卢照邻等,都把他们师傅般地对待着孙思邈。
然而,《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引起了一系列关于孙氏年龄的问题之一场空前的讨论。在那段记载中,说开皇辛酉岁生,而到了永淳元年逝世,这意味着他的寿命达到了141岁。但问题来了,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线计算,那么他的出生时间应该是在公元541年,而不是581年的开皇辛丑年代。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那个关于西魏独孤信夸赞孙氏为圣童以及魏征奉诏修撰五代史并访问此人的故事是否真实可信?
最终,《旧唐书》的这一记载成为了一个历史上的谜团之一。而据传,其遗体薄葬,无需使用棺木,更没有进行任何祭祀仪式。一月之后,其面色仍然如初,没有任何变化,最终人们举尸就木,它们像是空衣一般,有些惊讶于此。据说,此人在生前,还撰写了《老子》、《庄子》的注释以及三十卷《千金方》,并且撰写了其他几本著作。
直到宋徽宗时代,该人的名字才被敕封为妙应真人,并由道教尊称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醫大聖、“藥王”、“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称号。在这些名称下,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人类福祉与健康方面贡献巨大的形象。而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也能够窥视到那个人类智慧与生命力的光辉足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