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宗教的核心在于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信仰,这种信仰使得不同宗教信徒在情感和利益上产生了排斥。然而,中国古代宗教中存在着众多神灵,对外来宗教通常持宽容态度,但这种宽容是建立在不违背传统“敬天法祖”的基础之上的。当佛教初次传入时,它因与儒家价值观相冲突而遭受指责,被禁止。但是多神信仰相比一神教,其排他性较小,只要基本信仰不直接冲突,便可能采取并行不悖的政策寻求共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之间激烈争论后,经过僧人的解释,最终使统治者接受了佛教作为一种特殊作用的 religion,它获得合法地位。中国历史上,三大世界性宗教先后传入,并受到礼遇,而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在宗教上呈现出“混血儿”特征。这体现在民族文化交流模式上,即吸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同民族通过自愿归附实现文化融合。
孔子的思想提倡以文德为纲领来处理边疆事务,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吸附型民族和平同化政策,使得中国成为一个诸民族自愿归属的文化中心。长城则是农耕与游牧交汇点,与西方历史相比,我国历史中的两种生产方式冲突并不频繁,但并非由宗教引发,而是物质利益争夺所致。而且,每轮重大冲突之后往往伴随着更高层次的融合。
这种吸附型交流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常侵入中原,有时候还会长期驻扎建立地方或中央王朝。我国扩张范围增加人口数量不是军事征服结果,而是文化吸收成果。在整个历史看来,无论矛盾尖锐还是和平融合,都体现了各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性,即便面对近现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也未分化瓦解。这除了凝聚力外,没有因信仰差异造成离心力的原因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