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四道士探寻自然奥秘

绝学无忧。御注曰: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致道,见道而绝学,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臣义曰:全於天者,无待於外,故绝学。是非无涯,妄知妄见,分别无已,故多忧。学绝则无事於思虑,而完复其精神,而不为聪明之役、任其性命之真何适而不自乐。

唯与阿相去几何?善与恶相去何若?

御注曰:唯阿同声,有心人分明,小智自私离而为二,大智通融,不可得计。

臣义曰:唯阿善恶情分,但细观察,其差距微小;皆出于声响和音节的不同,又都源于人的本质和感受的差异,因此它们并非截然两端。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御注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种恐惧是必要的,这就是“道”。吉凶与民同息,是因为人们共同体验着这些事情,这就是“事”。

臣义曰:“道”指的是那些深知恐惧的人,他们不会像其他凡人那样忽略或轻视它,因为他们明白恐惧是一种保护机制。而“事”则指的是那些直接遭遇危险的人,他们会感到真正的担忧和恐惧。但即使是这些人,也可能缺乏对自己应如何行动的警觉,因此很少有人能够避免痛苦。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未孩。

御注曰:“《易》云‘复归于婴儿’,《庄子》云‘不至乎孩且谁?’婴儿欲虑未萌,只有疏戚一视,为静止和顺中积聚英华,而英华却在外面没有迹象,所以如婴儿未孩。”

臣义曰:“我独忘我”,游夫还处初生意志,“怕然”没有任何东西,“物”也还没有发出声音,就像婴儿尚未发笑一样,没有欲望,没有思考,只有简单纯粹的心灵状态,没有烦恼,没有快乐,只有静止和平静中的积累,而这正是我内心最真的状态。

乘乘兮,如驾六龙以御天。

御注曰:“《易》云时乘六龙以御天。”这个过程就像是随时随地根据情况变化来运用理念,不偏执于任何一个方面,所以就像是没有目的地行驶一样。“乘”的意思是在某种情况下做某件事,用力恰到好处,并不是盲目追求目标或者迷失方向,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达到目的,那样你就会感觉好像驾着六条强大的龙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自由自在地行走,即便在不断变动的情况下也不必担心方向的问题,因为你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应对每一种情况,从而实现你的目标,这就是“乘”的妙用。在这样的旅程中,你既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被困难所阻碍,你会始终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像驾驭着力量巨大的动物前进一样,在宇宙间自由翱翔。这正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在各种环境中找到最佳路径,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古代君主问世间百姓为什么大家都过度奢侈,他回答说大家都想得到更多所以奢侈浪费财富。他接着说所有珍贵的事物都会被用掉,但人们并不珍视它们,因为他们总想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他说这其实是一种荒谬的情景——大家都想要拥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却不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最后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样下去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贫穷,最终连基本需要都不够了。而他呢,他选择了回归到起点,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

孔德之容,与此乃从。

孔子的行为举止简朴自然,对待学生如朋友,对待朋友如兄弟,他永远保持一种超脱世俗、清高洁净的心态,这也是他获得尊敬的地方。他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然后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直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成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理解世界的大师级别。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骄傲,与一切人类建立起共鸣,那么即使他的知识水平再低,他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宝贵的人类资源。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是只要我愿意不断学习增长,我就能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从而帮助社会发展进步,让我的存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成为社会的一个贡献者,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但是至少我知道自己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希望通过我的行动激励更多的人做出相同决定,即使现在我们可能看起来渺小,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有一天我们将看到我们的努力付诸实效,我们将被记住,被尊重,被爱戴。一路上,请跟随我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向那片光明灿烂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