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将无所不为超脱生死观的庄子高歌背后的深意

近日全球性疾病肆意蔓延,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人因此丧生,疫情之下生死又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在面对生离死别时,我们心中总会充满悲痛之情。庄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他对于生死是如何看待的呢?

庄子战国中期的哲学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他游历过许多国家,看到过很多的人文风情,所以其思想更有见地。

关于生死,庄子有着独到的见解。不过,在那个时候很多的人对他的看法并不理解。在庄子的晚年时期,他的结发妻因病逝世。听闻这个噩耗时,他的老朋友惠施急忙赶到庄子的家中吊唁。他担心庄子过于悲痛,所以准备了很多话来劝解和开导。不料,当惠施到了庄子的家里,只见他脸上毫无悲伤之色,只是非常散漫地坐在地上,有时还和他人谈论着什么,更让人不解的是,庄子还拿着瓦罐拍打出旋律,不顾旁人的眼光放声高歌。

看到这一幕,惠施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庄子说:“这是你的结发妻,与你伉俪多年,为你绵延子嗣,照顾家中老小,如今她故去了,你说对生死看淡不难过也就罢了,现在却在这里高歌起舞,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听到惠施的话,庄子不气也不恼,只是非常平静地说:“我与她相伴一生,如今故去,我心中自然有悲,但我只是个凡夫俗 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因此也就不难过了。”恵师愤愤地质问道:“何为生死之理?”

这问题触及到生命本身所蕴含的一切意义,而这正是一个人类永远追寻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生命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被简单归类为“存在”或“消失”。

而且,对自己的死亡也是如此淡然视之。他认为人乃一缕魂气聚集起来的,是由阴阳二气结合形成的一缕魂魄存于天地间,一生的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般自然,就如同一个生命轮回一样。而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将继续流转,在另一个层次寻找新的体验。

但大多数的人听到他对生的看法,都觉得他的态度太冷漠,没有感情,没有感受。但其实,这种超脱并非无情,而是在一种深刻理解和接受之后所达到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的“智者乐于命”的原因,因为他们明白生命终究属于宇宙的一部分,并且随时间不断变迁。

《至乐》中的那句话,“宁食其果而弃其皮”,反映出了这种超越自我的观念,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这正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勇于面对挑战,无畏前行,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