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四静观自然顺应时序

绝学无忧。御注曰: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致道,见道而绝学,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臣义曰:全於天者,无待於外,故绝学。是非无涯,妄知妄见,分别无已,故多忧。

唯之与阿,如同声相随;善恶一性,小智自私,不离则分,而大众皆以为二。达观,本实非异,大圣人之经世,在于朝廷与宗庙,与大夫言,不齐如此;遏恶扬善,只愿不至人所畏惮的程度。而我等小民所畏惮的,其实亦不可不知也。

唯阿善恶,但情感所分,其差别何足挂齿?唯阿、皆声音的表现;善恶、皆心性的起源,是声音和心性的一致。不论用恭敬或轻慢,用是或非,都归于妄想。大凡达观事物,一体同源,不复有异。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是因为万物都被鼓舞,却并不与圣人共患难的事态;吉凶与民同生死的事迹。大凡体现了道的人,没有忧虑;涉及世间琐事的人,有所畏惮。但若没有对这些恐惧加以警觉,那么少有人能够免于灾祸。在君子中,因为恐惧,所以修身养性。

《诗》云:“畏天之威。”这正如“荒兮其未央哉”,即世界上的万象纷扰且难以捉摸,它们在不断变化中,从未达到极点,也就是说好坏尚未决定,这需要深刻地理解它的一般规律。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未孩。我独然忘我,而游夫性初,我怕然无物,而物未兆吠,因此如婴儿未孩的心境,是一种纯净且没有欲望的状态。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界限的精神境界,即使在面对世界上万千变幻莫测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平和。

乘乘兮若无所归。这说明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和事物发展的情势,而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地位或信念。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像驾驭六龙去驾驭天空一样自由自在,就不会感到失落或者迷茫了。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欲望和追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更多,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明白生活本质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从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中汲取精华并享受简单生活的快乐。这种境界高远,对于那些还沉浸在名利场中的人来说可能显得神秘莫测,但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俗世束缚、回归本真的灵魂来说,就是最直接最真挚的心灵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