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四:揭示自然界中的恶
绝学无忧。御注曰: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致道,见道而绝学,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臣义曰:全於天者,无待於外,故绝学。是非无涯,妄知妄见,分别无已,故多忧。
唯之与阿,与人同声,而恶与善一也,小智自私离为二,大智通一于万物,不离不舍。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御注曰:凡物以阳熙,以阴凝,是谓敷荣外见之象。大智者独不喜此事也,因为所好不同于人也。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未孩也。我独若遗,我独昏闷不可闻。
乘乘兮若无所归。御注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谓得时生于变化中,不偏倚,而随世变易。此乃大智者用心处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如遗物相去何远?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一阴一阳之间,有生有灭,有成有毁,是谓万物循环变化,此乃大道常规。此乃大智者观察世间事业处法则,为明哲保身、利社会、顺应自然的根本原则。
澹兮其若海深不可测广不可极,此即是指宇宙万象的奥秘和丰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和目标。这正是古圣先贤们追求的那种超越个人欲望、超越时代局限、超越生命短暂性的境界和精神状态,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达到的那一种平静安宁、高尚自由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飂兮似無所止,用在变动中,不系累偏倚,用在变化中,无始终可依托的地方,所以说它就像没有定居的地方一样,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目的地,就像是流水一般不断地移动着,没有停止的时候。这也是古代哲人的一个比喻,他们认为这种状态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境界,即使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也不失去自己的中心和方向感,从而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的完整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高尚且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它要求人们要有一颗放下所有执着,一切随遇而安的心态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许多行为都是出于对某些东西持有的执着,比如对金钱、权力或者名誉等各种形式上的认可,我们往往因为这些原因无法放手从容前行,因此很多时候都感觉到焦虑不安,但对于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总是在寻找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存在方式,那就是一种超脱尘世俗务,让自己更加接近自然本真的一面,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幸福感。而这恰恰反映了人类社会一直以来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自由以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需要极大的勇气以及足够强烈的情感支撑,同时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及接受周围环境,并学会如何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来适应不同的情况。这意味着要具备高度的情商(情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不是轻易能掌握或改变的事项,但它们却对于个体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地“活得潇洒”,并且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他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这将导致他感到压抑甚至崩溃。在这里,“孤立”可以指的是他缺乏朋友支持,或他无法找到理解他的同伴;“压抑”可能意味着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意愿;“崩溃”则通常描述的是当一个人承受过多负担后出现的心理崩溃的情况。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及其社交网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学会有效管理我们的情绪,以便更好地融入集体并取得成功。但回到古代文本,看起来他们通过一些特定的修炼方法来达到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比如通过禅修或者冥想等活动来清除杂念,使自己进入一种忘记过去回忆未来,只留下当前瞬间最原始、本真的意识状态,而这正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