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大年初一属相界限在哪儿道教文化天然道观适合朋友圈分享的佛语

中国的历法之争:从元旦到春节,再到生肖的变迁

在辛亥革命之前,农历的大年初一被称为“元旦”,而立春则是“春节”。然而,随着辛亥革命后政府宣布废除农历并采用公历作为新的纪年体系,从1912年起,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这导致农历大年初一失去了其名称。为了满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需求,1914年的法令中将农历大年初一重新命名为“春节”。

岁首从何时开始计算?历史上有过多次变动。如果以现在的农历来看,那么夏代岁首是正月初一,而殷商和周代则分别是十二月初一和十一月初一。秦代又提前到了十月初一,一直持续至西汉时期。在汉武帝时期,《太初历》恢复了夏代以正月初一作为岁首,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但这个岁首只适用于日常生活,并不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古代文明最初都使用阴曦(基于月亮)的时间系统,因为观察一个完整的朔望周期非常直接明显。人们很自然地把这个周期设定为一个时间单位,即中国农用的“一个月”。然而,这个系统存在问题,因为354天的一套12个朔望周期不足以完成365天的一圈地球绕太阳运行,所以需要额外闰几天才能跟上太阳年的循环。

24节气其实由12个单数的“节气”和12个双数的中气组成,它把一年分成24等份,是一种纯粹的地平线。在《太 初》的贡献中,以正月作为新年的开始,并且确定没有中气那几个季度会做闰,使得后来的各种日期都依赖于24节气进行调整。

皇家纪律与阴曦错位

对于国家来说,纪年的确切性很重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指出自己的年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安排。但对于国家来说,要精确记录时间,就必须制定更严格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汉朝以前多使用帝王名字加上执政年份来标记日期,而西汉末期才开始采纳干支纪年这种更加精确的手段。

干支纪录不仅包括了干支纪年,也包括了干支纪划,每隔60载就重复一次。而在《太 初》之后,由于寅(虎)所代表的是寅午之交,因此每逢寅(虎)这一季,就被认为是一个新的起始点,无论是在哪个位置,都会被视作新的一轮开始。

不过,由于国家采用了公曆与公元紀載後,這種紀錄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種過時歷史。而民眾則習慣於按照農曆來慶祝節日,而所謂生肖屬相原本是一個口頭規範,一個可以隨著歷法變化而改變的情況,用於決定一個人的屬相,不再與歲時相關聯,因此它也可以根據農曆來計算,並將其界限設置為農曆新年的開始,即正 月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