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之复杂:从元旦到春节的演变与干支纪年的误区
在辛亥革命之前,农历大年初一被称为“元旦”,立春则是“春节”。然而,随着辛亥革命后政府宣布废除农历并采用公历作为新的纪年系统,从1912年起,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导致农历大年初一失去了其名称。为了满足民众的传统习俗,1914年政府颁布法令,将农历大年初一重新命名为“春节”。
历史上,一年的第一天(岁首)的定义多有变动。如果以现在的农历来看,夏代的岁首是正月初一,而殷商和周代则分别是十二月初一和十一月初一。秦代又将岁首提前至十月初一,并沿用至西汉时期。
古代几乎所有文明最初都是使用阴历(也称为月亮纪)来记录时间。由于新月周期直观且明显,这种方式很自然地成为人们设定一个时间周期,即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月。但由于12个月仅仅等于365天的一半,与地球绕太阳一年相差11天,因此阴历不够精确,有时还需补加闰月才能跟上太阳年的周期。
24节气实际上由12个单数的节气和12个双数的中气组成,它将一个太阳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等份,是纯粹的太阳纪法。《太 初》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正 月为岁首,并规定没有中气的闰二月,这两点一直影响了后世各种年代记法制定的各类曆书。
对于国家来说,纪年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乡土社会中,对于民众而言,不同的人可能无法准确说明自己的年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日常生活。而对于国家而言,如果要有更精确的地理位置或经济活动,就需要更加严格的地图或日期系统。
干支纪年的概念源自帝王时代,当时会根据帝王名字以及执政期间来决定每一年发生什么事。不过到了西汉末期,他们才开始采用干支紀年の方法。这是一种通过结合天干和地支进行日期记录的手段,每10个天干经过6次循环,每12个地支经过5次循环就重复一次,从而形成60年的完整循环。
尽管阴曆非常直观,只需要抬头看一下夜空中的新旧朔望就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但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国家级别上的需求,因为它缺乏精度。而且,由於陰曆與陽曆之間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單純依賴陰曆來計算時間,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會發展出更為精確的地理位置系統,比如所謂「皇歷」,這種系統則基於節氣進行設定,並且由中央政府發佈,以此來提供一個統一、準確的情境描述給整個社會。
关于十二生肖的问题,最早可追溯到秦朝,不过它们最初并不是用于计算时间,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象征性手段使用。一说小雅诗歌已经出现了生肖对应关系,但这只是巧合,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十二生肖已然形成。在东汉王充《论衡》中,则出现了现代我们熟悉的情况——每只动物对应不同的季节。在南北朝时期,这样的观念变得普遍化,并逐渐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按人的出生年某种动物分类属于何属,也即所谓的小猪、狗、猪等这样的现象便因此产生。
总结来说,如果以现在标准去理解,那么应该把生的属分界限放在立春之后,因为这是基于干支纪年的原则构建起来的一个体系。但随着国家采纳公元计数及公平计日后,该体系其实已经过时,现在虽然仍然保留但主要被视作一种文化遗产,不再作为官方日期计算标准。此外,由于经常性的庆祝活动一般都参考的是公平计日,所以调整生肖属性从原来基于立春这一事件转移到正当开端的大寒或者其他确定性的事件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而且这个改变也不影响任何人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