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仁义的枷锁回归自然本性 庄子马蹄与老子道德经的共鸣

抛弃仁义的枷锁,回归自然本性 ——《庄子·马蹄》与老子道德经的共鸣

在庄子的笔下,马儿是一种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存在,它们奔腾欢悦,不受人间苦难之累。然而,伯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用火、剔、刻、雒等手段将马驯服,使它们失去了天性中的活力和尊严。这种对自然生命强制性的控制,不仅伤害了马,还反映出人类对于其他生物无知和野蛮。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电子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观念已经偏离了自然法则,而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仁义所束缚,这种束缚不仅限制了人的本真,也导致动物世界受到进一步的人类压迫。

韩愈在其《马说》中表达了一种哀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即使存在极具才华或品质卓越的人物(如千里马),如果没有识别并发掘这些人才的人(如伯乐),那么他们也只能沦落到奴隶的地位,被利用而不是被理解和尊重。

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地方。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生存发展,无拘无束。这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道思想的一种体现,那就是让万物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不受外界干扰。

然而,在这个乱世,我们知识分子渴望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但却往往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或空想。庄子的思想虽然无法获得众人的认同,但他坚持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一课。当我们面对繁忙与竞争,无暇静下心来追寻纯真的时代时,我们是否还能找到那份勇气去超越世俗,为自己设定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语给予我们启示:“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这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寻找自身价值与意义的人们的一个呼唤。在我们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像庄子那样,对待生命本身保持敬畏,对于自然法则保持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