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经典句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马蹄解读超越人性本能抛弃伦理束缚

道学经典句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马蹄》解读:超越人性本能,抛弃伦理束缚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大齐 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 之威,而马之一死者已过半矣。

这些被迫失去自由生存权利的动物,只能在鞭子的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其生命已成工具,被迫丧失了其自然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待其他生命形式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如何忽视了他者的感受和需求,并且将其置于完全无情的地位。

这种利用暴力来驯服野性的行为,不仅限于对动物,对于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反映。当人们试图通过强制规则和道德规范来塑造他人的行为时,他们也在无形中摧毁那些个体独特的情感和创造力。这正如老子的说法:“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

韩愈曾写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明,即使存在着识别并发掘人才的人,也总有人被埋没或未被发现。而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认可或保护的人类,以及无法逃脱苦难与折磨而存活下去的动物来说,他们所遭遇的事情,是何等痛苦?

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一片“至德”世界,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不但人与人之间亲善友好,而且人与自然同样如此。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随顺自然,无需外物强加,无需精神上的束缚,即仁义礼乐的说教。

这种理想化的一片宁静安详,使我们思考当今世界是否已经走远了从原初纯真的状态?我们是否还能够回归那个没有复杂欲望,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斗争的地方,那个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平等地生活的地方?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了一个观点:“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是不是智慧发展,也不是法律约束,而是情感平静和对事物无知。”

在这样充满挑战的时候,我们仍需要追寻那份内心深处呼唤着自由与尊严的声音。这声音,或许会引领我们找到那片忘记尘世烦恼,与自然共融的大地,那里的每一步都是自主选择,每一次呼吸都是自我认同。在那里,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将我们的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纯净的心愿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