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为而无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五

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问之变故,世世异宜,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颜回见仲尼,请行。

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孔子三千门人之中,总四科入室也。仲尼者,姓孔,名丘,字仲尼,亦鲁人,殷汤之后,生衰周之世,有圣德,即颜回之师也。

其根由事逵,无一非以儒家教义来解释《庄子》,意在玄虚,所以不复委碎载之耳。然人问事绪儿纷完难接物利他理在不易故寄颜孔以显化导之方托此圣贤以明心斋之卫也。

夫道不欲杂,以纯粹待天下,而混沌未定,则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此古至圣人的修身立命的智慧所系。而今若将此道应用于外,在乱国中去除乱政,用仁义绳墨相救,也是匡扶社稷、平治天下的良方。但若将此道施于暴君之前,那么即使你的言行再忠诚,再有益处,也只能被视作反抗,更可能遭受迫害甚至死亡。

因此,当面对这种情况时,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不去强求自己的正直或善良得到认可,因为这并不容易改变别人的恶行,只能让自己陷入更多的困境和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不要成为那些暴君手中的棋子。这就是“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含义,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要有智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使得我们的行为既不会因为过度追求正义而导致自身受损,又能够尽量减少给予他人的伤害,从而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才是真正的“常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