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十九,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故鸿蒙、云将、肩吾、连叔之类,皆寓言耳。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以其耆艾,故俗共重之,虽使言不借外,犹十信其七。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直是陈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为安故而习常也。
卮言日出,因以曼衍,所以穷年。夫自然有分而是非无主,无主则曼衍矣,谁能定 之哉。故旷然无怀,因而任 之,所以各终其天年。
不 言则齐,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齐与 言 不齐,以彼所 言 为标准,则彼此是非居然自齐。如果不能因彼而立 言 以齐 之,则我与万物复不齐耳。
故曰 无 论。此复解前文中“论”字义,即指讨论或评论的意思。在这里,“无论”意指没有必要进行讨论或评论,因为事情本身就很清楚,不需要多说的。
有自也 而可,有自 也 而不可;有自 也 而然,有自 也 而不然。这段话强调了“自”的重要性,也就是个体的看法和选择在决定事情是否可取或者正确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当我们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做决策时,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既符合我们的预期,又可能背离它们。
物固有所然,无物不可。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宇宙的平衡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可以存在的。这也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世界充满了变化和运动,但这些变化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因此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相对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个观点又被后来的儒家哲学家如孔子批评,他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好的行为,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但庄子不同意这种教育方式,他认为人的心灵无法完全受控,更难以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他倾向于接受现实中的种种差异,并且寻找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这一点在他的《庄子》中得到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