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仪式,这一历史性事件被宋士洪道长亲自拍摄。戒律,即禁令之义,是修为之要、修行之务。在道教中,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因此,当一位修者进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并致力于保持安静与威严的仪态,以远离五祖和七真的尘世纷扰,将自己的品格提升到全真的榜样水平,从而继承家风。
实际上,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构成宗教法事,而是严肃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严谨的道纪和重视教制建设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
传戒并不是全真派独有的做法。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传戒活动,这一点通过多部古籍经典得以证明。在敦煌文书中,有《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这样的文献记载,该文档展示了唐代受十戒经盟文的情形,反映出当时道士受戒的情况。
有些人认为佛教对道教传授制度有所影响,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原因之一是印度佛教中的最初记录并没有提及传授制度;原因之二是在中国,一直到唐宋以后才开始出现关于此类活动的大量记载,这显然比早期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道教学术要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律极其慎重。一位方丈大律师,只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时才会正式授予他们这些重要法律。此外,《玄都律坛内庭要秘》指出,要成为合格的接法人选,他或她必须具备十种特质:好学且愿意遵循善良;崇尚智慧,不轻易做决定;聪明机智,可以辨别是非;谨慎小心,不轻率说话或行动;温柔克己,无过失;尊敬老师,如同贫困的人得到宝贵财富般珍惜知识和经验;忠实于老师,不畏劳动报答恩情;对先前的老师怀有感激的心情等等。这意味着只有那些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人才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责任。
方丈大律师在选择向他人授予这套法律之前,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他不会与那些缺乏正确行为、不诚实或者无法表现出真正信念的人分享他的知识。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可能会将石匣藏匿在名山福地、海岛龙宫里,让它随着时间流转自然出现。这样就确保了这些法律只会被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使用。
道家的教授系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太上圣人的降示科仪,因此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悠久的文化遗产。在初期,虽然简约但主要目标还是控制贪欲和维护清静状态。而《老君想尔戒》据推测是正一天师最早的一部门诫,也是最古老的一本法典。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等各个分支都创立出了“三皈”、“五禁”、“八禁”以及更多其他规范。当北宋兴起了全真派之后,便出现了更为完善化的事项——“传授制度”。这个制度旨在按照古老规矩将口头禅理直接口头相沿,不许外界无缘无故参与,使得神仙境界能够由修者自己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