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忆往清末京城的名编剧 在影视剧中,编剧是重要的“幕后英雄”,优秀的剧本堪称一部作品的基本骨架。近日热播的影视剧《梦华录》,便以关汉卿创作的经典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底本,创作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精彩故事。 京剧剧目广博,大多来源于悠久的古老戏曲,从金院本、宋南戏、元曲、明传奇、清杂剧以及昆曲、弋腔、梆子等剧种改编移植而来,这些剧目年深日久,大多经过多人不断修减增润,作者难以确考,本文暂不探讨。笔者将从清咸同年间京剧形成后说起,看看都有哪些京剧名编剧,创作了哪些经典作品。这些经过市场与历史考验的经典剧目,或可为当下年轻编剧提供一些灵感线索。 四喜班率先编新剧 清朝末年,雄霸京剧剧坛的有所谓的“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及和春。三庆班由有“京剧鼻祖”之称的程长庚掌班,当时他所唱的都是老生的传统戏,如《战樊城》《文昭关》《群英会》《战长沙》等。四喜班的掌班是年轻的旦角梅巧玲,能戏甚多,昆乱不挡,甚至敢于打破京剧旦角分行的严格限制,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辣旦、刺杀旦等都有涉及,所擅演的剧目有《思凡》《刺虎》《百花赠剑》《长生殿》等昆剧,以及《翠屏山》《乌龙院》《二进宫》等皮黄传统剧目。而春台、和春的掌班,无论余三胜还是张二奎等老生艺术家 ,所擅长的也分别是《四郎探母》《李陵碑》《乌盆记》《打金枝》《回龙鸽》等京剧传统剧目,这些戏均难考证编剧是何许人。 没过多久,有名有姓的京剧编剧就出现了。清同治中后期,京剧观众看老传统戏有些视觉疲劳,上座率开始下降。四喜班班主梅巧玲意识到,一定要编演新戏以赢回观众。这时,一位专职编剧出现了,此人是叫刘三或牛三的落魄文人。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此人怎么连个真名实姓都没有?因为那时做皮黄班的专职编剧是不够光彩的营生。老戏剧人陈墨香在其《近百年来皮黄剧本作家》一文中曾写到刘三,大致情况如下:“刘三佚其名,字里居。约在同治年间来京,屡应礼部试不第。性喜听曲,与诸伶多相契。既而资竭,流落北京,四喜班乃聘入大下处,编制剧本”。既能应礼部试,说明他是一个穷举人;酷爱昆曲、皮黄,能受到四喜班主梅巧伶(慧仙)的收留,得食、宿之便,便隐姓埋名做起四喜班的职业编剧来。 文人“穷而后工”,刘三文笔出众,又熟悉场上,故此他为四喜班编演了许多受观众热爱的连台本戏和新编戏,连台本戏计有一至八本《雁门关》、一至八本《梅玉配》、一至八本《五彩舆》、一至十六本《德政坊》;新编剧目也很多,如《胭脂虎》《德意缘》《玉玲珑》《真富贵》《奇女福》《合欢图》等。梅巧玲还有两出含有刘三心血的独门本戏:《盘丝洞》和《渡银河》。刘三所编之剧,不仅有文采,而且符合场上演出规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悬念感。所以他编的,无论是连台本戏还是新戏,都受到观众的欢迎,至今还有几个本戏经浓缩后仍不断上演。而新编戏《德意缘》《玉玲珑》也不时在舞台上出现。 还有一个在北京等待分配的候补知县杨镜秋,文采自不必说,而且熟稔昆剧场上的奥妙。梅巧玲和他相交成好朋友,他给梅写了两个剧本,一个写柳毅传书的《乘龙会》,梅巧玲反串柳毅,此戏大卖,演出很多;另一个《贵寿图》,演郭子仪故事,演出不多。20世纪50年代末,梅兰芳大师有意要排这出《柳毅传书》,大概也有这个情结在内吧。四喜班就凭着这一批新戏,而与其他几大徽班抗衡,并且后来居上,上座率超过了第二大徽班春台班。 卢胜奎编36本连台《三国志》 到了光绪初年,雄踞第一的三庆班,也感到仅唱传统老戏不成,需要编演新戏。班内著名的老生艺术家,也是“京昆十三绝”之一的卢胜奎担任起这个任务。卢胜奎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酷爱戏曲,据说来京考试屡试不第,故进入梨园唱戏,并得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赏识。他自然有很高的文化,在老三国传统戏的基础上,增删润色,付出大量心血,编成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前24本从《刘表托孤》《马跳潭溪》起,至《长坂坡》《汉津口》止;后12本从《舌战群儒》《激权激瑜》起,至《取荆州》《取襄阳》止。此本戏历经同治末至光绪初方才完成。 卢胜奎既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又熟悉舞台上的种种奥秘,故他所编剧本,人物鲜明、性格各异、结构紧凑、富有悬念。文字上无论是念白还是唱词,都极符合场上规律,朗朗上口,便于演唱。所以三庆班的连台本戏《三国志》,尽管晚于四喜甚至春台的新戏,但在光绪三年首演便一炮而红。该剧从冬至演出,每天一本,36本演毕,最后再演一回《长坂坡》《汉津口》,然后剧团“封箱”,过年休息。卢胜奎还编演过24本京剧连台本戏《龙门阵》,演唐朝薛仁贵征东故事,现在舞台上还演出的《取帅印》《汾河湾》《三箭定天山》就是这部戏中的折子戏。另外,全本《法门寺》从《大佛寺大审》到《孙寡妇出家》,也是他的手笔。还有写北宋大将狄青抗击西夏故事的《京遇缘》,还有一出《乾坤镜》(现在叫《乾坤福寿镜》),这些剧本卢胜奎都付出了心力,程长庚大部分参加演出,无论是在《群英会》中的鲁肃,还是《法门寺》的赵廉,在京剧舞台上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形象。 这时京城第三大徽班的春台班,也不甘落后。春台班的班主是武生泰斗俞菊笙,他和班里有些文化的艺人合作,在升平署宫廷老传统剧本基础上,创作了文武并重的本戏《混元盒》,还有《五花洞》《铡判官》《绿牡丹》(即《龙潭鲍骆》)等。尤其这出《混元盒》,一名《张天师捉五毒》,俞菊笙扮演张天师或精怪,班里许多有名的旦角、净角分饰五毒(毒蛇、蜈蚣、壁虎、蟾蜍、蝎子等)。由于情节悬疑,演员阵容强大,演出很轰动,很长时间占有京剧市场。直到上世纪30至40年代,这出本戏还分别以折子戏的形式在京剧舞台上演。初年,当时著名年轻旦角王瑶卿、梅兰芳等都曾在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新武戏除暴安良受欢迎 有“五大徽班”之称的嵩祝成班,排演了清初官佐黄天霸擒拿坏人的“八大拿”戏。京剧舞台上有20多出黄天霸戏,故此“八大拿”为哪八出戏?有多种说法,本文不做考证,但有三出当下演出最多的黄天霸戏,分别是:《连环套》拿窦尔墩、《八蜡庙》拿费德恭、《骆马湖》拿李佩。这三出戏都是嵩祝成班当家武生沈小庆自编自演。也有人认为,是沈小庆编演的好戏《恶虎村》,但经沈小庆之曾孙沈玉斌更正,该剧由沈小庆之师弟杨振刚所编首演,沈小庆后来进行加工提高。沈小庆还编演了现在京剧武生还经常演出的本戏《战马超》,包括《反西凉》《战渭南》《反间计》《战冀州》《诈历城》等剧目。此外,先在四喜后自掌小荣椿班的武生大家杨隆寿,更是编演了许多新武戏,如《三侠五义》《陈塘关》《盂兰会》《九华山》,还编有许多猴戏:《水帘洞》《火云洞》《双心斗》《琵琶洞》等。有些戏至今还有生命力,不断演出。 光绪中期,又出现了一个文人编剧李钟豫,官宦出身,不喜仕途,只爱顾曲,因他只有一只眼,自称“一目了然”。他为当时刚刚从上海返京的著名旦角艺术家余玉琴编了许多连台本戏,有《十粒金丹》《龙马姻缘》《粉粧楼》等。最有名的本戏为《儿女英雄传》,写侠女何玉凤除暴安良的故事。这个剧目应该是李钟豫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加工提高所成,至今仍在京剧舞台上盛演不衰。还有一个文人史松泉,为新掌福寿班的俞菊笙编演了十二本的《施公新传》,着力写施仕伦如何巧计破案的情节。黄天霸在这个本戏中不曾出现,比“八大拿”的天霸戏无论武技还是内容差多了,故这个本戏没有流传下来。 此外,还有几位出身演员的编剧。如玉成班的田际云,成名作为《斗牛宫》《佛门点元》,还有一出《惠兴女士》,虽然不是他编剧,却是由他组织谭鑫培、俞菊笙、汪桂芬等67位名伶,由他扮演惠兴女士,全体演职员一律义演,以此剧抨击满清政府,支持兴办新学,该剧在当时非常轰动。另一位武生马德成,编演了武戏《反五关》《独木关》《铜网阵》《潞安州》《百凉楼》《洗浮山》等20多出至今大都在舞台上流传的武戏。福寿班的贾洪林编演了《十五贯》,还与满人票友下海的名丑毓五共同丰富了名剧《甘露寺》。毓五还编演了《樊江关》《胭脂褶》《跑驴子》,青年旦角王瑶卿后来编演了《万里缘》《天河配》《棋盘山》,而另一著名海派老生汪笑侬,编演了大量新戏,当下尚流传的有《哭祖庙》《刀劈三关》《献地图》等。清末诸多演员编著的剧本,缺欠是文采略输,唱词不够讲究,但以人物和情节见长,故大都流传下来,但难出如《西厢记》《还魂记》等惊世大作,然几十年后众多文人加入,情况便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