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拳

拳法简介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查密尔(查尚义)所传身法武拳命名为“查拳”。

滑宗岐与查尚义为师兄弟。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为“滑拳” ,总称为“查滑拳”。另查拳谱上有武殿璋创腿拳和滑镗、滑钩的记载。如“说腿论乃武殿璋,至今二佰余年,盘师武爷爸所传——武殿璋乃西域人历程起源关于查拳的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朝末年,倭寇经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帝命戚继光为抗倭大将,并诏书天下,聚兵东征,抗倭保国。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出于爱国,应征东来抗倭。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气候多变,长途跋涉中,经鲁西染病。后经当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渐康复。为报答关照之情,查尚义将自己武艺悉心传授给回族乡亲。他逝世后,人们便把他传授的武艺命名为查拳,以资纪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师弟滑宗歧所传,故有“查滑不分”之说。发展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

清末山东冠县张其维武艺精湛,手指功夫如钢似铁,力穿牛腹,一指点在对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数人围攻休想得手。他还练就一支虎尾镋,如游龙飞凤,快如电掣,勇如猛虎,堪称绝技。

张其维终生好武,授拳严格有方,培养出了一大批查拳名手,如张西彦、张凤岭、张英振、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大枪杨鸿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师,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又;快拳杨,名噪武林。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足,如打败外国大力士的神

力王王子平、山东双马马金标和马永奎以及于振声、何振江、米广亭、马格甫等。

另有以济宁人李恩聚(1857一一1932年)为代表的李式查拳,由于收徒甚严,授徒拔少。其拳刚劲有力,势势连贯。济宁古称任城,因此李式查拳又称任城查拳。李恩聚精于技击,光绪三年1877年曾被河标营录为营官,后因种种原因辞官回家,在父亲李振基的大力支持下,离家出走,寻师访友,增进武艺。十五年在任城开设锦源公镖局。晚年应小于他十二岁的霍元甲之邀前往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把查拳传至上海及全国各地。在此期间曾全国国术擂台赛中获奖。1928年71岁高龄再次参加国考被授予勇士称号。李恩聚为李式查拳的弘扬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由于他执教,授徒严谨,其子女李龙彪,李凤彪,侄儿李瑞彪,沙荣民为主要传人。李龙彪,李凤彪,李瑞彪均在精武会学习并任教。李恩聚为任城李式查拳传人,而不是开创者。

有别于查拳类别的还有“济宁查拳”,早在2004年已成了济宁查拳研究会,是当地比较早的公益武术组织,会长聂继祥被评定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该研究会2010年被国家武协授予武术段位考评资格,目前在册会员一百一十七人,学员四百余人,该研究会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发掘整理了诸多濒临失传古传技艺,形成了系统的查拳武术文化体系,是坚守传统武术训练模式的代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和众多地方电视台录制成记录片。该研究会的主要训练基地在山东省济宁市东大寺内,每周六、周日早上7-10点是集训时间,日期一般早上7-9点也有执教教练组织训练,很多有无基础的武术爱好者都可以前往参观。目前该研究会在国内传统武术界颇具影响力,曾代表济宁武术团体频繁参与国内外竞赛交流并取得了众多优异成绩,为济宁武术界培养了大量武术人才,该研究会也是比较早的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统武术传播的武术组织,其创办的“查拳网站”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的加入,更为难得的是该研究会创办之初即摈弃门户之见,广泛邀请拳种高手加入,每年也会邀请国内各派高手前来交流讲学,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发扬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国内传播到云、黔、川、瑜等地,国外传播主要集中在美国纽约和毛里求斯。

在北京地区早有查拳流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号称大枪刘的刘昆,回族,字世安,原籍山东省临 清县刘家庄人,生于1868年,卒于1965年,享年97岁。其祖父在庆王府当差,是清朝八旗总教头。其父为清朝北守备。刘昆曾任北营(右营)武术教头,兼教四王爷。后在东直门北小街清真寺武术学校,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张学良,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授。解放后,在日坛西门立场教授武术。刘老师1957-1959年是朝阳区政协委员。刘老师文武才学渊博,他曾以八母大杆子之徒战胜众多高手,以大枪刘名扬海内外。刘老师武功精湛,其有赵德朴、杨玉成、郑天祥、姜祥禄、董兴华、李光福、李兆祥、刘竹岩(子)、王库、刘鸿池、杜剑堂、胡西材、朱长友等。真正比较广泛系统地流传北京的查拳应首推1956年应国家体委邀请来京传艺的常振芳。著名武术家常振芳(1898-1979 ),自幼酷爱武术,苦练不辍,深得张其维老师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时就以武艺超群而闻名逻尔,成为张氏查拳门下的佼佼者。常老师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研究,造诣深透,使查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风格特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晓诸家拳术,尤其剑术早在南京国术馆时,就深得馆长张之江的尝识,享誉黄河南北。其动作出神入化,成为众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1928年在山东省济南摆擂比武,常老师顺手牵羊、靠身拳轻取山东省局武术教习。

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七七卢沟桥事变,亿万民众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师目睹国难当头,义愤填膺,毅然投身从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队(即冯玉祥部四十四旅武术队)并任队长,在房山区硫璃河一带的战斗中,杀得日寇魂丧胆破。

常老师在京期间,先后任北京市总工会、工育场、等处武术教练。1960年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多次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出任裁判和总裁判长等职。出版了《四路查拳》,参加国家武术甲、乙、丙组刀、枪、剑、棍、拳套路的编写工作。

常老师一生曾传艺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江西、天津等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中国第一位武术教授张文广为最杰出者,现任北京体育大学顾问。常老师在北京期间首次打破不收汉族人为徒的惯例,开始吸收汉族学员入门共毫无保留地精心地系统传授查拳技艺。较有成绩的学生有:齐谋业、翟金生、董世明、孙长立、邢宝仁(故)、路景臣、曹崇柱、杨茂林、张旭初(已故)、马金龙、张汝志、张汝维、李全坤、张忠良、白德金、黄云贵、王少昆、王守仁、王立田、王立英、杨思俊(故)、宋云培、王世新、刘鸿池、董秉章、李国瑞、韩勇、毛淑英等。地位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

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的冠县的张式查拳,冠县的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现状对于传统查拳,查拳书籍没有介绍,或者介绍的拳谱都和作者自己演练编写的套路不一样,如传统查拳一书的五六七路。都是拳谱一个样而自己写的内容又是一个样。这是因为早年出去发扬查拳的查拳大师们行走江湖之时年级还很年轻,并且在江湖上行走除了练拳之外还得考虑生计问题。许多的查拳套路并没有学完。所以如今查拳传都不能够按着传统查拳的拳谱打下套路来了。能够全面继承古查拳的拳师当今在世的只有代张锡太的杨其生先生高徒邢台的潘思举至今保留着查拳最早的面貌,没有一丝改动。各种风格查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它以站桩 抓把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循序渐进;以求艺度形的技艺特色引导习武者逐渐进入刻意求真的练功境地;以提倡习艺尚德,学拳明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潇洒的姿态,深受习武者的青睐。至于查拳起源,因至今仍是说法不一,我未作考证,亦不便在此争鸣。只知查拳于清代康熙年间,已在黄河流域盛传,并经过历代拳师的辛勤传播与发展、演变,在清代乾隆年间,已在山东的冠县、任城(今济宁市)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分别是以张其维为代表的,动作快速敏捷,拳法严谨的冠县张氏查拳;以杨鸿修为代表的,动作舒展大方,势正招圆的冠县杨氏查拳;以李恩聚为代表的,动作刚劲有力,招势连贯的任县李氏查拳。我所习练的查拳,据恩师所忆,虽未能考证源于何派,但貌似张氏查拳,而又因地域、年代和传习者的变迁,已有所不同。但不管其源为何,其宗必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