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中医药改革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明确了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的目标,吹响了冲锋号,明确了路线图。

如何认识深化中医药改革的重大意义,如何把握深化中医药改革的重大原则,如何抓实抓细深化中医药改革的各项任务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中医药改革动能?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局长余艳红。

深刻领会深化中医药改革的重大意义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任务。”余艳红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在全会上的报告和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党的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巨大成就,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以为核心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为核心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深化中医药改革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强劲驱动力。余艳红表示,党的以来,以为核心的高度重视中医药在我国卫生健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引领和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全面开启了中医药改革发展新局面,推动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实际的体系。

中医药十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也随之初步建立,推动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彰显担当作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释放生机活力,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美誉度显著提升,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我们从中深刻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亮色,‘两个确立’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余艳红说。

深化中医药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余艳红认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关键一环,其核心要义在于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包括中医药法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和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等。必须对标对表全会精神,勇于开辟新赛道,拿出闯劲干劲拼劲,以更充分、更先进、更全面、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改革举措,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深化中医药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余艳红看来,深化中医药改革,就是要奔着解决群众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去,进一步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和社会功能,均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相契合。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和独特优势,是新时代中医药人光荣伟大的使命。

准确把握深化中医药改革的重大原则

重大原则是方,是解决问题的“桥”和“船”。

余艳红表示,《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必须坚持”原则,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价值取向、主轴主线、科学方法等,逻辑严密、科学系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必须严格遵循、长期坚持、贯穿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医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在集中统一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把党的领导贯穿中医药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确保中医药领域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纵深推进全面,抓好管党治党各项任务落实,推动全系统各级和广大自觉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医药来自人民、扎根于群众,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是重要的民生事业。谋划推进中医药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医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守正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史。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守中医内涵规律之正,吸收同时代科技文明成果,提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做到破立并举,努力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医药法》作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转化为国家意志,实施7年来,开辟了依法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新局面。法治轨道上,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显现。要坚持依法治国,切实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积极运用法治力量促进和保障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系统观念。中医药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全面系统谋划、整体协调推进。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把握各项改革的相互关系和耦合作用,统筹兼顾、辨证施策,打好改革“组合拳”,做到前后呼应、衔接配套,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推进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落细落小落实

改革不仅“味要浓”,更要“成色足”。新征程上,“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任务目标已经明确,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的路径已然明晰。余艳红强调,改革路上,要更加注重质的提升,通过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推动“四个建立健全”走深走实,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余艳红表示,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改革任务。

发挥好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作用,有力带动全局性改革协同推进。要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中医药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7省市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探索形成的有益经验和典型案例,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中,15个试点地市在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人才发展、服务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探索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宣传推广。要注重发挥好试点示范的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党委和政府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在中医药数字化、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大胆试验,创造和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和改革实践。

深化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顶天立地”人才队伍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加大对领军人才的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政策的创新力度。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健全青年人才发现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健全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获得感。要持续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和中医馆建设。要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动中医医院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综合救治能力。要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深入推进“三医”协同,做好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大文章。要在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大局下思考和行动,充分发挥五部委“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机制的整体效能,以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可持续,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要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推动新增中医药重点专项。深入分析中医药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新成效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围绕产业全链条全环节,推动出台一揽子改革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着力把中药产业打造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更好地发展“中国药”。

余艳红强调,新征程上,中医药人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当改革的促进派,当改革的实干家,把中医药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中谋划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黄蓓 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