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李含光与老子同行:玄静先生的故事
李含光是道教上清派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祖先李弘曾经担任江夏太守,为避免王莽的乱政而迁居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因此他的家族成为广陵人。家中崇尚儒学,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生生,对黄老之术有深厚造诣,与司马承祯结为知交。
李含光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自幼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十八岁时开始学习道法,并从江都的李先生处接受修炼。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清誉度为道士,并住在东都洛阳龙兴观。后来,他移居嵩山修道达二十余载。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含光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师事司马承祯。当时,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说:“你真是玉清境之客呵!”不久,司马承祯去世后,玄宗召请他至洛阳询问修道之事,在谈话中感叹地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 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玄宗还询问金鼎之事,含光回应说:“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是公中有私呵。不时现露私情,圣人存有训教;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玄宗深受其高见所动,因此命他住持阳台观。
继承了司马承祯的事业后,李含光居住于阳台观,一直致力于修炼和传授真经。然而,他发现茅山上的上清派传统正在衰败,而许多珍贵的秘籍也逐渐散失。他决定回到祖籍茅山,以收集和整理这些遗失文本,从而重振上清派的声誉。在此过程中,他受到皇帝天宝四年的召唤,但由于身体原因,最终拒绝了皇帝的大驾临访,并再次请求返回茅山继续他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清派得到了复兴,其影响也扩展到了江南地区。这段历史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大名鼎鼎、尊称为“玄静先生”的 李含光,是如何通过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使得这股精神力量得以延续并传播下去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故事,看看为什么人们会把他视作古代 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