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中,劝善是首要之事,它不仅要求我们在人前行善,还强调了在人未知的时刻也能做到。《太上感应篇》中的“语善、视善、行善”三者,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起慈悲心,为他人着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道教认为,无论修行任何法门,都必须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这一点,与华夏农业文明相结合,形成了承负观念,即父辈栽树后代乘凉,这种积累福德和福报的思想被延伸至家族血缘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家庭成员和社会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劝人们为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教通过信仰和教化,让人们明白为善可以获得福报,为真理提供基础,为度世开路,为个人修真铺路。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天意,诸多劝善经典被创作出来,以便于夜深人的时候进行反思。如果一个人私下里积累功德,却不愿意让他人知道,那么神明会记住这一点,并在考核的时候考虑进去。如果一个人能够一心向善,最终必将获得福报。
此外,道教还有阴骘这一概念,即那些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是让他人知道的好事。在阴阳说中,“阴”代表的是内心深处隐藏起来的情感或行为。而那些表面上装作好的但实际上有恶意的人,不仅社会不能接受,也会受到人类法律严厉惩罚。
真正检验一个人是否有信仰和修行的是,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他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生恶念,不做坏事。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他的所有美好行为都会被称为阴骘,并且能够感动天庭而得到奖赏。
有人可能会问,对于讲述阴骘这个概念,是不是鼓励私下里暗暗地做好事,而不需要告诉其他人呢?答案是复杂的。“阴骘”的“阴”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别人的不知道的地方自我关注;二是在神明监察的情况下保持本真的修炼状态。不欺瞒神明,就是最终实现身心合一的大目标。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无论是在公开还是隐秘的地方,他的一切都是对世界以及自己的一种贡献。他不会因为如何表现自己的事情来烦恼,因为他的修养已经到了那样的境界。此时,就不存在关于应该把好的事迹宣扬出去的问题,因为个体追求自我的完美已经超越了公众认可的问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