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
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贫穷有志探求仙道,他出身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他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但由于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因此深受老师器重。
十七、八岁时,他学问积累了不少,对《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很感兴趣,还喜欢佛教经典。一位洛州总管独孤信路过华原,无意中遇到了这个爱学幼年的孙思邈,这个聪明过人的少年让独孤信十分惊奇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呵!”但他深感这孩子见识高超而家境贫寒,将来不会被重用。
后周宣帝时期,大将军扬坚辅政下诏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于是,他在太白山继续研究道教经典和服食养生术,同时博览众家医书和古人的医疗方剂。
他的目标是修炼成仙,但他认为修仙之士必须修德积善,一些善行愈多,就会达到更高层次。因此,他选择了通过医疗保健来实践这一目标,并制定了救疾济危和无欲无求的标准。他还精心炼丹制药,以备将来治病救人。
随着时间推移,孟浩然等名士开始向他学习医学和养生的知识。在特殊情况下,他甚至还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他的卓越才能使得唐代文武百官都对其敬仰,有如神一样的人物。在晚年,由于身体原因,再次隐居嵩山,却仍旧能够通过祈雨等方式帮助国家解决问题,最终因病去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份难以磨灭的情感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