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之时,背诵几句精典古诗词,不亦乐哉!在此辑录几句,奉献给大家。按流传广度及影响排列,当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写春风的古诗句,希望能帮到你!关于写春风的古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一 宋·王安石《元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一 唐·王之涣《凉州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一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一 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一 南唐·和尚志安《绝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一 唐·孟浩然《咏柳》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一一 唐·李白《春思》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一一 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小学课文的一篇,很熟悉,但忘却了作者)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一一 宋·黄庶《探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 一一 孟郊《连州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一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一一 杜甫《绝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一一 贺知章《咏柳》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一一 唐·韩愈《感春五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一一 唐·钱起《春郊》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一一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一一 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一一 唐·杜甫《曲江对雨》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一一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一一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李白(《劳劳亭》),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一一 唐·武元衡(《春兴》),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宋·苏轼(《新城道中二首》之一)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宋·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一一 南宋·方岳《春思》
“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 一一 南朝梁·何逊《咏春风》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一一 南宋·志南和尚(《南溪早春
“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一一 宋·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牙》
“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一一 宋·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关于写春风的古诗春风清代: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译文
春风就像贵客一般,所到之地立刻繁华起来。
春风吹来时融化千山的积雪,吹过后留下万国的花香。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女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春风唐代:白居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译文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简析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是无私的: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嘲春风唐代:温庭筠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苒嫋转鸾旗,萎蕤吹雉葆。扬芳历九门,澹荡入兰荪。争奈白团扇,时时偷主恩。
鉴赏
古今多数文学史家和家们,他们把温庭筠的词嗤之以为梁陈余风,视为靡靡之音,不信他能有什么寄托。几乎等于把美人香草要从《离骚》中赶了出来。这对于温庭筠是有欠公正的。
温庭筠的这一首诗,他自己首先就署上了一个“嘲”字。嘲者,讥笑也。然而从他的诗里看,他把春风写得又是非常好。好而要受到讥笑,就不能不说是在“指桑骂槐”。因此,可以把此诗作为一首有寄托的诗来读。
此诗开门见山就提出了“春风何处好?”接着他列举了五种春风的行动,来证明春风之好。换句话说,这五种行动,就是温庭筠理想中的“风”。好而遭到遗弃,就是盲目讨好,这所以是该予以嘲笑的。那么嘲风之盲目,也正是嘲皇帝之不识好坏。评论界有人总是认为温庭筠不配《离骚》,其实他的这首诗可以说正是继承了楚风的“骚”意,因为它很容易使人想到了宋玉的《风赋》:
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扬。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温庭筠在这里,正是师承了此意的。试来解读风的好处:
第一种好处:“别殿饶芳草”,“饶”有丰、饱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理解为因“春风”而使芳草茂密丰盛起来了。芳草,就是香草,古人常常用它来比喻忠贞的美德。刘攽说:“自诗人比兴,皆以芳草佳卉为君子美德。”(《秦州玩芳亭记》)而这正是《离骚》的手法。如果用代数的方法,把这代了进去,那么等式就是说:春风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使君子具备着更多的美德。而这正是子夏在《诗序》中说的:“风,风也;风以动之”的本意。
第二,“苒嫋转鸾旗”,“鸾旗”是皇帝鸾舆前面仪仗队所举的彩旗,用以显示仪表的威严的。春风能使它得以舒展,显得更生动勃郁。这正是杜甫的“致君尧舜”的意思。
第三,“萎蕤吹雉葆”,“萎蕤”,旗名,也是卤簿中的一种。但萎蕤也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葆”,就是羽葆,古时用鸟毛装饰的车盖;也就是指皇帝所坐的车子“鸾舆”。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雉,是野鸡。是用野鸡尾巴的毛作装饰的一种宫扇,也是皇帝近前的仪仗。“萎蕤吹雉葆”,是说春风吹动着这些仪仗,就像吹动着茂密的青草。不仅写出了皇帝仪仗队伍之浩荡,更写出了春风的质感。可以说,这些葆羽,正是因春风才显得这样流动而有生气的。
以上两句从远一直写到近,写春风能使皇帝的仪仗显得更为显赫。可以试想,这样长长的仪仗队在春风中飘拂着前进,与在夏日无风的蔫搭搭地前进,则这有风与无风的气象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扬芳历九门”,九门,指天子之门,是说春风把芬芳的气息吹进了天子的宫廷。如果没有春风,则纵有九门,也是没有生气的。
第五,“澹荡入兰荪”,淡荡是水波荡漾的样子。这里也是形容风,如水波之荡漾,似乎这春风飘举升降入于深宫,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入罗帷之后,终因无所是事,而不得已又钻入芳草丛中的了。因为“争奈白团扇,时时偷主恩”,尽管它如何的想为皇上振兴威仪,无奈皇帝还是只喜欢那种虽无好风,却能经常出入怀袖的小团扇子。小人在位,是以君子只有入于兰荪,与草木为伍了。
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春风写得是十分生动。风本是没有形质的东西,但是由于他抓住了风的特性,如“饶”、“转”、“吹”、“扬”、“历”、“澹荡”等,或写风的自动,或因物以显形,都莫不富有特性。因而使人处处感到风动,而且,他写春风而已,却又是故意地把它放在庄严、芬芳的处所。它虽也接近皇帝,但只止于威仪,而不及怀袖,正如宋玉说的:是“愈病析酲,发明耳目”而不是使之更加沉溺,昏昏欲睡。因此,这样的风,清醒者喜欢,而欲昏聩以终的是不高兴的。这令人想到了唐宣宗与李德裕的故事。宣宗刚即位,“德裕奉册太极殿。帝还谓左右曰:‘向行而近我者,非太尉耶?顾我毛发为森竖!’翌日,罢为荆南节度使,俄徙东都留守。”这里的春风多像李德裕,当李德裕扶助武宗时,唐室几乎中兴,可惜为时不久,宣宗即位,又复重用竖宦与小人,把一个“几使唐室中兴”(王夫之语)的大臣,一贬再贬,直至送至天涯海角以致死亡。那么,这一首诗当是写于李德裕遭贬,然而还没有到崖州之时。因为如果李德裕贬死,温庭筠哭尚且来不及,决不可能用现在的这种嘲笑的态度。
置春风于不顾而恋小巧团扇的,这是时代的悲哀。这里的“嘲”,实际是赞美,赞美春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然而不论怎样努力,终于还是贬了下来,和芳草们在一起。这是诗人在为春风作不平之鸣,哀皇帝之昏而憎团扇之佞。然而如此爱,如此哀,如此恨皆不可能,是以只有反其意而将爱以“嘲”出之。嘲者,亦有哀其不识不知之过也。温庭筠之自哂,也许他是悟了,所以历史上说他流落江湖,“不知所终”,则为仙为道,为贼为寇皆不可知。只留下个当朝称他的儿子为“孽子”,则终是反朝廷也为可知矣。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