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两国民俗学界一直关系密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神话学家松村武雄先生有多种论著被译介到国内,钟敬文先生与夫人陈秋帆也亲自参与了译介。通过考察钟先生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过程,可发现钟敬文先生在学术成型期的方抉择,以及其学术积累中西方、日本与中国传统的多重交织与融合,并由此探讨书写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时空框架的本土性文化史在当代如何可能。 关键词:松村武雄;钟敬文;方;比较研究;本土文化史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日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留日学生不仅学到了日本较为现代的文化和技术,而且通过日本这个桥梁和窗口,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最新。由于大量的日译西书及日语对中国人的亲近,比起用西文、译西书来,当时人把翻译日译西书看作了解西方的一条捷径:“至各种西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因此留日学生在日本感受到的,是一种双重的学术思路:一方面是日本人自己尝试建立现代学术的各种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西方的传统。这种双重的学术思路与国内直接从欧美等不同国家接受的复调的西方思想交织在一起,又与本土的思想传统相碰撞,最终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多重底色。日本因此既是中介,亦成为可以借鉴的方法。 中国民俗学的开端与发展就是这样。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周作人、谢六逸、钟敬文、何思敬等都有留日背景,特别是钟敬文,他从1929年秋到杭州,到1934年赴日两年的一段时期是其民俗学学术思想与方法成熟的关键阶段。那么,日本学界如何影响钟敬文?在其学术构型与整合中,日本、西方与中国又是何种关系?在此期间,有多位日本民俗学者都与钟先生有过交往,其中最为突出、关系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是松村武雄博士,本文即对他们的交流过程进行分析。 一、松村武雄及其神话学研究 松村武雄(1883—1969)是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神话学者。他与日本另一著名神话学者高木敏雄同为熊本县人,高中时代在熊本五高曾师从高木学过德语,毕业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读书期间即开始对神话研究感兴趣,但是基本上只能在图书馆自己摸索着学习。1910年,松村原计划以《神话研究》为题毕业兼申请进入大学院继续专攻神话研究,但因当时其所在的科为英文科,在教授会建议下,不得不将题目改为《英国文学中的神话研究》。进入大学院的第二年,他又提出以“神话学”为研究主题,但再一次被教授会拒绝,随即选择离开了大学院。1919年,松村开始担任东大文学部讲师,讲授希腊神话。1921年,他以论文《古希腊文化表现的诸神宗教纠葛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从1923年4月起,他曾作为日本海外研究员到英、德、法、奥等国留学两年。松村先生出版了多种重要著作,如《童话与儿童的研究》(1922)、《童话教育新论》(1929)、《神话学论考》(1929)、《民俗学考》(1929)、《神话学原论》(上、下,1940—1941)和《日本神话研究》(全四卷,1955—1958)。特别是《日本神话研究》,是松村神话学的代表著作,从根本上奠定了他作为日本神话学史上继高木敏雄之后最重要的神话学者的地位。然而在创作这部巨著期间,松村的妻子患上了不治之症,卧床四年后去世,而他也在日夜不停地照护中身心俱疲,高血压、心脏衰弱、白内障并发,最终在完成这部巨著后卧床不起。此后到他1969年去世的十年间,松村没有进行任何著述活动,也未能培养自己的学术继承人。 在神话研究方面,松村先生凭借其语言优势继承了高木敏雄的“世界视野”,采取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研究日本神话。在《日本神话研究》第一卷中,他明确指出以往的日本神话研究者,几乎都在重复使用同样的古文献资料,未能有所创见,而要打破这一僵局,就需引入三类重要的“次善”资料,即后代的文献材料、后代的民间传承(民俗)资料,以及异国异族的民俗及其记录。其研究方法,则提倡首先以民俗学的方法,其次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同时辅以语言学、古文献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史学等各种方法,体现出鲜明的多学科综合比较的风格。 具体而言,松村的神话学比较研究有以下特色。其一是“学问的孤儿”。这里的“孤儿”既指他在神话学求学之路上的孤独,又指他在探索神话研究方法时的独立性,同时还指他一生为之苦斗的孤独的神话学志业。其二是深受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之影响。这一方面与其早年阅读西方进化论人类学派著作及留学欧洲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当时日本国内民俗学、民族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也可从其20世纪20年代至四五十年代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中找到大量相关文献的引用,前者如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安德鲁·朗(Andrew Lang)、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后者如南方熊楠、柳田国男、伊波普猷、折口信夫,而且他也常常给《乡土研究》《民族》《民俗学》等杂志投稿。其三是内深法(intensive method)与外伸法(extensive method)并重的比较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松村已提出在研究一国或一民族特有的国民神话学的同时,也要看到神话的共通性与普遍性,提倡进行比较神话学研究。与之相对应,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将内深法与外伸法作为一对概念提了出来。针对日本神话传统研究只注重内深法、排斥外伸法的现象,他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要将日本神话作为世界神话的一环来进行研究,就必须重视外伸法。20世纪50年代,他在《日本神话研究》中一步对外伸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如外伸法的利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并将之引入到高天原系、出云系等日本古典神话体系的研究中。 正是松村先生的这种神话学方法,使他十分重视中日神话的比较。松村不仅西文出色,中文也很好。他曾涉猎了大量的中国古籍,编成一部《中国神话传说集》(1927—1928),此书多次再版,并被编入世界神话传说大系,松村先生也因此和中国民俗学界保持了较为密切的交往。 继续浏览: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