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家的修养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老子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耳熟能详,是老子非常经典的人生总结。

老子说能够看懂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能够真正看透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人。

现实中,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什么智慧,也不是什么明白人,人们普遍都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但其实根本不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是你不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

孔子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理解你,你应该担心的是你不理解别人。

若你真正做到了理解别人,了解自己,那么哪里还有别人不理解自己的烦恼。

而反观历史,有一个人倒是勉强算是个又智慧又明白的人,那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原本一介地痞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会打仗。

而项羽将门之后,不仅兵法卓绝,更是力能举鼎。两人正面交锋刘邦从来没有战胜过项羽,但最终刘邦却赢得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刘邦能够知人同样能够自知。

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所以他任人唯贤,手下招揽了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一众人才,而反观项羽,则在知人与自知方面都比刘邦差的多。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但刘邦一场华丽的“假认怂”轻易便骗取了项羽的信任。

而且项羽自恃文治武功卓绝,从来听不进去身边人的谏言,韩信当初曾在他账下多次谏言,可他不仅没有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反而轻视韩信的品阶低微,不予理睬,以致如此猛将投靠了刘邦。

他甚至不信任账下最重要的谋士,也是他的亚父范增,致使后来陈平轻易便离间了他与范增。

这些都是他最终败给刘邦的重要原因。

之后老子又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有能力,但不能说明你强大,真正强大的人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

这也是我们提升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入手点。

人们普遍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对别人不好的地方特别上心,尤其遇到别人做得不够好但自己还不错的事情,人们是一定要一本正经批评两句的,一方面指正对方,更重要的是以此来彰显自己。

但正如古话讲“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人无完人,自己不好的地方都还没有克服,还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

有这么一个恶习在,在修养方面便已经差得远了,哪里还有资格指责别人。

而换角度来讲,这些善恶是非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人们评判别人的标尺都是源自自我主观,站在你的立场会觉得别人行为有问题,但若换个立场来看,别人或许便没有错。

所以,有那些关心别人对错的时间,倒不如好好操心一下自己。

之后老子又说: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足者富”这是探讨人的问题。人的永无止尽,而且富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当你月入两千的时候,你会向往月入五千,当你实现月入五千的时候,又想要追求月入过万了。

纵然是秦皇汉武那般拥有了天下的君王,依然要封山下石、出海求仙,追求长生不老。

所以,老子这里提出人要“知足”。

说到这里,很多人又要批判老子消极,不求上进了,但老子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被牵着走,而是要做自己的主人。

否则哪怕你拥有的再多,你也感受不到满足的幸福感。

“强行者有志”,做事情不能畏难,越是遇到困难,越要有股心劲,就要把事情做成,这叫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前面说“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和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

把自己的责任承担好,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把自己活明白。

最后“死而不亡者寿”,真正有道的人,身体死亡掉之后,精神却能够永远流传。

就比如老子、孔子这些先圣,死去两千多年了,直到今日我们还在研读和讨论他们的思想,这就是“死而不亡”。

这段讨论是老子对我们人生修养提出的八条准则,也是“道”的体现,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和思考。

下载本文zip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