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拍客家·民居:固若金汤的燕翼围
燕翼围,是要仰着头来看的。站在虎形门罩的大门前,眼光由墙脚往上走,斑驳的麻条石、灰褐的三合土、错落的青砖、嶙峋的牙子檐……整扇墙体如同一块不经装饰的客家大蓝布从帘杆上垂下来,不仰头,看不到顶,一仰头,直冲天际。仰望燕翼围,不只惊叹于它的高度,更折服于它的厚度与深度,其厚重的历史和完备的防御体系,吸引着众多访客前往探秘。
燕翼围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龙南市杨村镇,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依旧坚固如初。燕翼围底层用一块一块重约百斤的麻条石浆砌而成,墙脚至墙体3米间的墙厚2.05米,第二、三层面砌火砖、内夹泥砖,是客家人常见的一种“金包银”砌法,墙厚1.45米,而第四层则以火砖为基础,并留有0.85米宽过道作为战时来回运动通道。在设计中,用坚实而厚实的手法来实现围屋备战备荒,以及强化其防御功能,这正是燕翼围设计精髓。
周遭二三层环绕布有58个枪眼,每一处都显示出严密防守;顶层具备全面的作战功能,再加上四周环通通道,便利在高楼上打击百米之外敌人的能力。这座古老建筑不仅是一座住宅,更是一座军事工事,在当地被视作对抗侵略者最有效的手段。
传说这座壁垒可用于储存粮食以及水源,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自给自足。此外,还有一口旱井供储藏粮食使用。而关于四楼土壁是否为厥粉制成,也成为了一段流传已久的话题。如果长时间遭遇敌人包抄,这些额外资源将会成为关键生存保障之一。
穿越这片鹅卵石铺就的小坪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故事和历史痕迹的地方。不论是在悠闲漫步还是沉思默想中,都能够感受到这里曾经激烈战斗与平静生活交织的情景。
然而,大门上的设计更是令人赞叹。大门采用麻石券顶,其第一重铁板反钉铁门、二重木杠、三重实木门,最让人称奇的是,在第一重门券顶上方,有专为注水灭火而设立漏斗状注水孔。一旦敌人发起火攻,可以迅速注入水分以救灾。这份细致考虑,无疑增强了整个建筑的地堡般安全性。
1944年8月,当日军轰炸杨村时,他们瞄准了这个重要目标,但即便如此猛烈攻击,只留下西北角几处弹痕,却未能摧毁这一巨大的结构。该事件再次证明了这种庞大的结构不仅是为了展示力量,也是为了提供真正的人身安全保障。
对于这样耗费巨资建造如此坚固壁垒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讲,这是一个明末清初那段动荡不安时期所必须采取的一种策略。当地居民赖福之结合早年的避难经验,与“高筑墙、高积粮”的古训相结合,他决定用毕生的心血去建设这样一座准备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并且维护家族安宁的地方。他选择这样的位置,并确保其高度,以便远眺附近鲤鱼寨,使得任何潜在威胁都能及时得到察觉并做好应对措施。
经过27年的艰辛劳动,此项工程终于完成,由赖福之到他的孙子济斯手中交接,而后又持续影响到了其他区域,如徐名均等人的新型建筑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这场宏伟工程也成了他们追求安全与家庭幸福的一个象征,因为他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他家的基业一定能够保持稳定与繁荣下去,就像那些修建这些城堡的人们一样,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结出丰硕果实,为后代带去希望和安宁。而现在,你或许已经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拥有的生活环境,那些被遗忘或未被发现的心灵财富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