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榴兆楼客家围屋的守护者正如一位忠心的守夜人它默默地见证了无数转站旅人的风雨现在这位守夜人即将迎来

摘要: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传承文化遗产的光彩。惠阳区的榴兆楼,作为香港秘密大营救的重要接转站,一座被时间和风雨侵蚀了200多年的客家围屋,现在正迎来一场修缮的洗礼,以实现“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

榴兆楼,这座坐落在秋长茶园村老屋村民小组中的古老建筑,是叶氏族人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造的一座典型客家围屋。它以其独特的三进堂屋、精美壁画和雕刻封檐板闻名于世,同时四周有镬耳山墙,为四处角楼,每个角落都透露出一种不凡气息。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榴兆楼长期未能引起外界注意,只是在81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中,它才被世人所知。在1941年的香港抗日战争期间,当时许多知名爱国文化人士急需撤离香港时,榴兆楼成为了他们转移途径之一。这次秘密大营救过程中,有数百名文化工作者和其他人员通过这里安全撤往内地,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茅盾、胡风等文化巨匠。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后,榴兆楼再度沉默。但随着时间流逝,它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直到2010年最后一户居民搬离,此间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便再无人居住,只作为家族祠堂使用。不过,即便当地村民定期对其进行简单维护,但这并不足以解决问题。2019年4月19日,榴兆楼正式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同年9月启动了修缮前的勘察工作。

今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活化本地红色资源以及完成碧滟楼、榴兆楼等历史建筑修缮工程。这意味着,不仅要保留这些文物原有的特色,还要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故事与价值。

工程负责人谢忠旗表示,他们会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围屋进行全面的整体修缮。他指出,该项目面临的是瓦面坍塌严重、部分墙体破损等问题,将替换损坏的构件,并恢复原有的布局,以确保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也会改善视觉效果,使得这些历史遗迹既坚固又美观,从而实现科学传承与今后的活化利用。

惠阳区一直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在轻重缓急的情况下,加强了多方面的文物保护措施,并争取资金支持,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地方开展保护活动,让每一处珍贵文物都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的过去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