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城县的山峦间,分布着众多被誉为“江南古堡”的客家古寨堡。尽管这些古寨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仍旧保留着强烈的气息,它们记录了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而建造山寨,择险筑堡的历史。据记载,从中原迁徙至石城的客家先民自元代起就开始建设山寨,以至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官绅、富豪以及家族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和财产,都选择在险要之处筑建山寨,使得县内形成了近百座大小山寨。然而,随着现代武器技术的发展,在三十年代,这些古老防御体系逐渐失去了其防御功能,最终导致它们走向衰落,并且许多被废弃。
目前,剩余下来的大约有20座古寨堡,如通天寨、石马寨、红石寨、胜石寨等。这些建于临近村庄四面陡峭但顶端平坦宽阔之处的地点,让它们成为坚固不屈的地标。这些古老建筑依托于险峻的地形,用砖木或土砖修建起坚固的墙壁,还配备了完善的防御设施如门楼、射孔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防线。而内部则设有各种生活必需品,如水井、马厩、高粱仓、大炮库及药房等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与长期战斗所需。此外,有些大型聚居地甚至扩展到五六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农业生产区域,如水田、藕池、小菜园果园,以及庙宇供信徒膜拜。
这些独立或相互连结的小镇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又能够远距离协调配合的事实性质网络。在经过数百年的风雨考验后,这些原始用途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而其新价值——旅游开发与研究历史学值得我们重视起来。现在,由于地方政府及当地群众共同努力,这些宝贵遗迹正在得到恢复与保护,以确保他们能在游客面前焕发昔日辉煌。(记者李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