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越边境地区的彝族边民参与到边民互市的场域,通过互市,他们搭建了更为稳定交易网络。双方彝族边民的接触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碰撞,有利于彝族边民的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也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归属意识。
二、中越彝族边民互市点概述
中越两国共有55个交往点,其中广西那坡县与越南高平省相邻,有7个交往点;云南富宁县与越南苗旺县相接,有31个村委会和142个村寨;麻栗坡县与河江省接壤,有天保口岸14个交往点。此外,还有马关县12个交往点,以及其他多处集市贸易点。
三、彝族分布
在中国西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阿普笃慕分支形成今天滇西、滇东北、滇东南和凉山四大区域。汉朝设益州郡,对云南统治进一步深入。魏晋时期蜀汉经营南中,唐朝建立南诏国,加速西南发展。元朝实行土司制度,加快传统社会瓦解。而昭通一带在改土归流后迁徙至凉山,而宣威等地则使得部分彝人向滇越边境迁移。
四、中越关系中的倮倮族
16世纪后,从中国云南省迁入的是以倮倮为主体的一批自称“尼苏颇”的彝人,与中国本土之 彜 争有一脉血缘关系,在语言习俗上也保持着较大的亲缘性。在这些地方,他们从事山地农业,以独立村落生活,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