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打禾桶中国十大特色民居中的古老物品场景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我家乡还未通电,那时的客家人用来打禾的主要农具是打禾桶,土名叫“占驻”,其次还有打禾石板(旧碑石)以及“占斗”(四方斗形的打禾木箱)。据说,这种打禾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由四件东西组成:一是盛装稻谷的大木桶。大木桶由木板制成,椭圆形,高约1.2米,半径0.5米,用篾篐或铁箍扎实。桶前面有一小凹口,上面放着一个厚横木块,用作摆放稻禾;二是弯梯形的普氏架,它安置在大木桶正中,起到脱粒和承受压力的作用;三是手铰,由两根长达一尺多的木棍和一短铁链组成,用以夹持稻草;四是竹编织成的谷围,在上边周围安置,以防止稻谷飞走。

这些工具很重,一套包括了所有物品加起来有超过百斤重。在山坑梯田中,无论夏收还是秋收,都需要强壮的人力扛着这套设备走数里的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在没有空闲空间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先排干田里的积水,再用镰刀割下一片田来放置打禾用的设备。

当时用于割水稻的是牙镰、普氏落(包括普氏落架、耳朵和决策)、扁担。妇女们从水田里挖出水稻,然后放在普氏落上。当装满后,就会用竹签将耳朵交叉勒住,不让它们散开。然后,将它们挑到打禾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倒入堆好形成一个墙壁。

整个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将一些稻草取出来放在厚横木块上,然后使用手铰夹紧,再举起并砸向弯梯形上的平台,让已经脱粒的穗子存储在大木桶里。这就是一次完整的一轮工作。一旦完成,就要翻转手铰松开再重新紧固,并且继续进行直到所有部分都被清理干净。

最后,要晒剩下的稈子,使其散开便于晒干燥。此后的几年间,当家乡开始通电后,脚踏机和电动机逐渐进入村庄,但仍然有些地区依赖传统方法。而到了2000年之后,一些现代化的大型机械开始出现,我们时代那段艰苦奋斗与珍惜粮食精神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