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之间的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以及云南红河县大羊街哈尼族叶车人和香格里拉鲜水河峡谷扎坝人中。保留着我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遗踪,即“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文化习俗。虽然几个地方的“走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些不同,但总体上是大同小异。其中尤以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阿夏”婚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马游坪彝族曾经存在的超哩若麦哩卓关系与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走婚制度都是原始社会时期对偶婚留下的遗迹,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在揭开超哩若麦哩卓神秘面纱的同时,将它与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作一些比较和探究。
马游坪彝族自称为倮倮颇,其姓氏有自、罗、骆、郭四姓,他们均自称为倮倮颇。该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过去还有稗子、小米、麻、荞子等,现在麻已禁种,稗子、小米、荞子等也因产量太低而很少种植;畜牧业主要养殖品种有猪、黄牛、山羊、骡马驴等。
解放以后,加之国家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超哩若麦哉卓”逐渐减少。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婚俗依然还有少量存在。“超哨若麦喀卓”关系多以男方访宿女方居住的小房为主;也有兼有的女方访宿男方住处或野外野宿。这一独特的婚姻习俗并不是简单地用群婚制陋习就可以概括的,它是在古代母系社会基础上的奇异独特形式,是两者相互依存,一体两面的形式。
此外,该文拟将马游坪彷像中的其他民族特色美食进行研究,如哈尼族叶车人的特色菜肴以及香格里拉鲜水河峡谷扎坝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以此来更加全面地探索56个民族在自然环境下的美食文化差异及其共同点,并对这些民族特色美食进行科学考察及记录,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做出贡献。此外,还可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对比分析各民族在历史上的饮食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各民族间饮食文化交流的情况,并探讨其对于中华民族整体饮食文化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