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追溯祠堂发展历程,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广东一地就有2500万左右的客家人口。此外,大约600万客家人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远来至此的客家与当地的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客家学界有着“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正是为了强调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间的传承关系。
在我国古代,为表彰先祖英烈或纪念功绩,有设立宗庙之举,但直到宋代张载等理学家的主张下才逐渐向民间开放。在宋元时期,由于战乱和饥荒导致中原汉族人口大量流移,而形成了今天所称之“赣闽粤三角区”的特殊社会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庙能够迅速进入民间,并且得到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代宗祠已经相当普遍,如赣南地区,“族必有祠”,“巨家庭族莫不有宗祠,以 祀其先旷不举者,则人以匪类摈之”。20世纪中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如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群结构影响等,使得许多原有的家族式学校和 祭祖活动受到了影响,从而出现了一段发展放缓甚至停滞的情况。但自80年代以后,因海外华侨归乡重修以及本土保护意识增强,使得这段历史又迎来了新的起点。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地方如福建连城县庙前镇还有一些曾经作为教学场所的大型宗祠,如杨氏宗祠“孔怀堂”,虽然现在主要用于其他用途,但它依然保留着过去作为教育中心的地位。而对于那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老宗祠来说,它们不仅仅是传统建筑,更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家族兴衰史,也许更能反映出整个民族文明的一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