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对于保护、传承、发展彝文和彝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交流:彝文产生与农业文明关系、造字方法与用字习惯、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创作应用实践。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文字则是农业发展的产物。他还指出苏美尔文字是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并且它对后来的各种拼音文字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苦荞驯化产生了甲骨文和彝文,这也是为什么�6175族有“人间母为大,粮食荞为王”的谚语。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认为,从刻木记事到象形文字,再到表意文字,每一阶段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一种追求。而刘云副研究员则从造字与用字角度分析古代汉字与古代彝文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通过象形、指事等方法来构建词义。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以“韪书”称谓较为恰当,它不仅代表了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体现了其历史性专指,使得它能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存续下去。此外,他还界定了“韪书”,即以彝族文字为工具和对象,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线条组合形式。
就一般意义而言,自 彜族 文 字 生 成 以 来,就 有 了 彜 文 书 法 的 历史。但真正提出这种概念却相当晚近。1992年首次提出了“首届全国 彜族 文 字 书 法 展”,并且随后在四川省凉山 彜族自治 州 举办;1993年成立了“ 彜 文 书 法 研 究 会”,首次提出了“ 韪 書”。1996年,在《 贵 州 古 韪 書 刍 论》中,对此概念进行了学术解析。而之后,一系列出版物,如《 明 清 韪 曼 書 汇 集》、《 韪 曼 曼 字 帖》,进一步推动了这个概念形成。
至于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刘云认为,“象形”和“意象”既是古韦曷创制的出发点,也是其在造型上的追求,让文字富有图画般的美感,让它们充满诗意。这一点体现在生理上写起来顺手自然美观,同时符合科学实用的原则。在文化层面上,它蕴含着丰富内涵,可以发现不可替代文化价值。其他学者如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也强调结合结字结体布局间架才能写出更加美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