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深厚的农耕传统。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耕为主,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包括坝和畬,这些地方不能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田与坝畬之别,可以简单理解为田适合种植水稻,而坝多位于河边,不利灌溉,有潮湿沙土;畬则是指在山上坡度无水的地方,形成带状的旱地。这几百年来,它们在客家人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客家的佃农占据了较少量的水田,大部分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进行耕作。在解放前,拥有几分自己的水田就被视为幸运,因为有了这些可以种植水稻,就能保证粥食,更比吃杂粮强出许多,是让待嫁女儿羡慕不已,因此便流传下了“五石种田”的美好传说。一位姑娘听闻男方有“五石种田”,即使是一块不足半亩的小片土地中含有五块大石头,也愿意嫁进去。不料,她到了新居后才发现,那些巨大的岩石极大增加了劳动难度。而早晨鸡鸣时要赶紧吃完粥再出门工作,傍晚蚊子飞起才能开始晚餐,这一切都成了黑色幽默中的苦乐参半。
生活在河岸边的人主要依靠耕作坝地,以杂粮为主食。广东地区有一些以“坝”命名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等,这里主要生产番薯、芋头及其他耐旱作物。
至于那些位于山坡上的畬,因其生产条件更为艰难。那样的生活虽苦,但却孕育出了顽强拼搏的人心,他们不仅能够在陡峭的地形中开垦荒地,还能繁衍后代。“一脚踏平天涯,一手摘星辰”——这样的夸张自嘲反映出客家人的坚韧精神,他们虽然面对困难,但从未放弃过努力,只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善生活条件,使子孙满堂。
这种农业根基下的文化,对每一代客家的儿女产生了深远影响。勤睦楼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正体现了他们追求节俭与团结共生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对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的一次回顾与赞颂。此外,在勤睦楼内还展览了一系列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品,让人们亲身体验到那份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