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通过传统民居的物品展现其独特文化与生活方式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该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共69(组)件为展品。近二个月来,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有不少家庭专程带着孩子观看,将其作品作为进行客家传统教育的教材。

12年前,2007年的冬季,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示39件反映客家的圆雕作品,这些作品线条粗犷、风格质朴、人物造型生动,让人一目了然感受到泥土味和乡土味。一时之间,他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人物,并被著名雕塑大师潘鹤高度赞誉:“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给千秋万代。”

用泥塑记录渐远去的客家的传统文化,对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情感。自从成名至今12年来,刘沅声怀抱着对传承和弘扬客户化使命,用陶土和立体造型语言讲述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与生活的小说。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留住那些老旧而快要消逝的声音,以及呼唤人们回归到他们祖先所信仰的一切。

他的工作主要分为几个系列,如“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以及“新风篇”。这些系列包括反映南迁历史《北迁》,教育子女生活习惯《茶园》,记录风俗习惯如《放米》、《踏粄》、《四手茶》等,以及反映新时代变化的心理状态如《新路》等。

每当我看过他的作品,我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关于客家的故事集。例如,《北迁》的19组作品再现了筚路蓝缕南下的场景,而《婚庆喜事》的7组作品则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绪。此外,《砻谷》、《放米》、《踏粄》及其他类似题材也生动地捕捉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值得提的是,在2017年,他创作了一套以传统谚语转换为立体形象的人物场景,如诚实守信、向善待人、勤奋学习等道德价值观。这套泥塑让我们直观地理解这些古老智慧背后的内涵,并且它们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使之具有更强的地位意义和娱乐性。

为了做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品,刘沅声坚持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他获得过多个荣誉奖项,如第三届至第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的金奖,还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全国美展,并获选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此外,他还获得了“广东新世纪之星”及“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的称号,为促进文化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陶塑艺术,他也致力于公共铸铜雕刻与浮雕领域。在创建一些主题性的公共艺术装置方面,也表现出了他对于服务于时代发展并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手段。他曾为一个地区廉洁文明教育基地设计10块反映廉洁美德主题的大型石浮雕,以及2.3米高铸铜雕像供河头镇耕读公园使用。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题材涉及崇文重教精神的大型铸铜或石浮雕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座位于北联村党建示范工程中的巨大的金属战士形象以及长20米、高3.8米的大型石浮雾画,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事迹画面,是当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一大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