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根基是农业,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耕种为主,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田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包括坝和畬两个部分,坝多分布在河边,不适合种植水稻,而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等。田与坝畬的界限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有灌溉条件可以种植水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灌溉资源,只能在没有水源的地方种植,这些地方多数位于沙坝或潮湿较多的地带。而畬则指的是山坡上的无水带状区域。
几百年来,这些农田不仅承载着客家的故事,也见证了他们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尽管拥有自己的水田并不常见,大部分的人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从事农业活动。在解放前,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拥有几分好的水田,那就已经算得上是很幸运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种植粮食,有稳定的粥吃,而不是依赖杂粮,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此“五石种田”的传说便产生了。这一故事讲述了一位姑娘,在考察婚姻对象时听到对方有“五石种田”,以为是一片肥沃的大片土地,但实际上却发现那只是半亩小块中夹杂着五块大石头,使得耕作极其困难。
那些居住在河边的人主要从事的是耕作,并以杂粮作为主食。例如,在广东地区,有许多地方因名叫“坝”而闻名,如角口坝、黄沙坝、下坝、大坝等,那里的主要作物包括番薯、芋头和番豆。
至于那些位于山坡上的畬,它们生产条件更为艰苦。不仅要攀爬陡峭的山路,还要面对更加严峻的劳动环境,“耕到天上”——即使是在白云飘过的时候都还要继续工作,就像摘星星一样难度十足。但正是在这样的艰辛中,客家人顽强挣扎,他们既不愿意搬迁,只希望改变现状,一代又一代通过勤劳耕读,以此来维持生计,他们仿佛能在荒凉的小窑里孵化出金凤凰,这反映出了客家人对于学习和阅读的情怀。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后来的每一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勤睦楼内展示的一系列古老客家农具,便是这一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体验到这一传统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