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应该将勤睦楼作为中国十大民居之一来传承和介绍客家文化吗

客家文化的根基是农业,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耕种为主,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田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主要包括坝和畬,不适合种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田与坝畬之别,简而言之,就是水田可种植水稻,而坝则位于河边无法灌溉,无非是一片潮湿多沙的小丘,而畬则是指在山上坡度无水的地方进行带状式耕作。这些场景几百年来,在客家人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由于拥有较少的自有水田,大部分客家人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作为佃农。在解放前,如果一户能拥有一些自己的水田,那就是非常幸运,因为能够种植粮食,如稻米,这比吃杂粮要好得多,因此被称为“五石种田”的家庭极受待嫁女儿羡慕,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就会产生“五石种田”的传说。一位姑娘在考察男方时听到“五石种田”,以为那是一个充满丰裕生活的地方,每天早晨鸡叫时就可以悠闲享用鸡肉粥晚餐,但实际上她婚后才发现那块不足半亩的地里竟然有五块巨大的岩石,使得耕作变得极其困难。而每天早上的鸡鸣便开始劳动直到下午蚊子出现才能享用晚餐,“炖”与“蚂蚁”谐音,她对这段幽默黑色笑话感到无奈。

那些住在河边的人主要从事的是垦殖工作,他们以杂粮为主食。像广东某些地区,以“坝”命名的地方众多,如角口坝、黄沙坝、下坝、大坝等,这些地方主要生产番薯、芋头以及番豆。

至于那些居住在山坡上的客家人,他们面临更恶劣的自然条件。登上陡峭山坡空手行走本身就很艰苦,更何况还要进行繁重的劳动,“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他们虽然苦中自嘲,但这种艰辛却深刻体现了他们顽强拼搏精神。不仅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在地方陡峭岩壁间开垦出空间,从而繁衍生息。这一点也反映出了客家的爱书传统,即使是在贫瘠荒凉的地方,也能孕育出学识渊博的人才。

这种农业文化,对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

勤睦楼内挂着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这正是客家的勤勉节俭,以及邻里友善、族群团结的一面,也是活力四射的代表。此外,勤睦楼内展示各种古老客户具,是一个探索并体验古老文化的手段,我们诚挚欢迎大家前来参观体验,并共同见证美丽多彩的客家族谱历史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