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中国特色民居建筑的物品场景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细致研究。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并特邀了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以来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共69(组)件为展示。此前,他39件反映客家历史的泥塑圆雕作品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5个月,引起轰动,并获得潘鹤大师高度赞誉。

刘沅声通过泥土记录渐远去的客家传统,留给后人,为传承和弘扬客家的文化做出了贡献。他以泥塑讲述了《北联红色故事》,这是一部关于战士英勇气概的大型铸铜雕塑,以及20米长、3.8米高的大型石浮雕。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也具有较强的地理环境适应性和观赏性,是当地开展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除了公共雕塑艺术之外,刘沅声还以其独特的手法将传统谚语转换为立体造型,让人直观理解这些价值观内涵。他的许多作品获奖众多,如“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以及被选送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等荣誉称号。

随着时间推移,刘沅声也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他向公共空间拓展,使得艺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如2014年,他为梅江区创建了一系列反映廉洁美德深浮雕;2017年,他创作了高2.3米铜制《送子过学堂》;并在平远县河头镇耕读公园竖立,这些都成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情感与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而这个景观正是由一位名叫劉燕聲( 刘沅声)的藝術家的手笔勾勒而成。他不僅對傳統有著無限懷念,更用心將這份懷念轉化為現實中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不僅讓觀者們能夠感受到過去時代風貌,而且還能激發他們對於傳統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一種敬仰與思考。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