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孝道精神在传统物品中体现的特色活动

摘要: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良好、积极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精神其主要体现在尊长,其次是不辱,再次是能养等几个方面。

尊长,是以孝敬父母为起点,推广为睦姻睦族,进而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全忠。体现在对长辈祖先尊重、敬爱上,一方面是追源溯本,感恩戴德,即使离开了家庭到异地甚至远涉重洋海外,在外都是节衣缩食,积聚银两,从万里之外寄回财物,使长辈在故里乡间,不感寂寞心灵不觉空虚。一方面树立和谐文明良好模式,使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有一个维持精神力量永远和睦欢乐,并以此相辅相成地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

不辱,就是不玷污自己,不作称霸一方之事,即使是一生持躬处世,都光明磊落,不使长辈父母蒙羞。能养亦是菽水承欢晨昏定省,使堂上生活安定欢畅舒心,无忧无虑去享受儿孙天伦之福、颐养乐融天年。在这三者的关系上既有区分,更有联系,以尊长、不辱为目标,从能养做起。

时至今日,客家人始终以“孝道”的君子形象出现在中华民族之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尊孝精神产生,一是受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深刻影响悠久中国历史及优秀文化美德不断注入而逐步扎根完善。这主要受儒家的思想影响,如《增广贤文》、《三字经》等儒学著作中的许多观念,这些观念如“千经万典 孝义为先”、“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等,与客家的习俗和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还受到道家的思想影响,如老子的《道德经》,特别是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中指导意义较普遍。

二是客家的祖先担当国事 家事重任形成可敬可亲可佩形象。在战乱灾难迁徙过程中认识到父亲母亲国家兴衰成败主心骨作用尤其对于国家兴亡大事创业奔波经济上劳苦肩负重任起顶梁柱作用。

综上所述客家族谱内涵丰富多彩,其中最核心的是他们那顽强拼搏又充满爱护的心态,这种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几百年的演变被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特有的活动则让我们更深一步理解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幸福方式。这份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育出来,他们对待生命对待自然,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变得更加珍贵。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简单平凡却蕴含着深意的事物,就显得格外珍贵。如果能够把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温馨更加祥和,也许可以说这是每个人应该学习并致力于实现的人生追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