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是客家文化悠久历史积淀的结果。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行为的良好和积极作用,为客家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孝道体现在尊长、不辱和能养上。尊长从孝敬父母开始,扩展到睦姻睦族,最终达到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全忠。对长辈祖先的尊重和敬爱体现在追源溯本、感恩戴德,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节衣缩食,汇聚资财,以恭敬父母乃至兄弟姐妹,使他们在故乡享有安稳幸福的心灵。而对于先辈百年归天后,也以建母亲堂、念祖亭等形式寄托对先辈的怀念,同时树立和谐文明模式,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维持精神力量,从而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
不辱则是不玷污自己,不图称霸一方,即使生活平凡,也要光明磊落,不让父母蒙羞;能养则是菽水承欢、晨昏定省,使家庭生活安定欢畅,无忧无虑去享受儿孙天伦之福。
这些关系既有区分也有联系,以尊长、不辱为目标,从能养做起。今天,客家人以“孝道”的君子形象,在中华民族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孝道精神产生于深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这些优秀美德不断注入并逐步根植完善。在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的学说下,如《增广贤文》、《三字经》的指导下提倡仁义忠恕等观念;同时也受到道家的影响,如老子的《道德经》,这两种思想都与孝道相关,并给予了指导意义。此外,由于客家人的祖先担当国家责任形成了可敬可亲可佩形象,因此这种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发扬。在战争灾难迁徙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到了父母对国家兴衰成败以及家庭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加强了这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