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文化的有形体现——赣南方围、闽西土楼与粤东围龙屋
在世界建筑史上,客家民居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完备的防卫功能,为世人所称道。赣南方形围屋、闽西圆型土楼和粤东弧形围龙屋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它们集住宅、堡垒和祠堂于一体,是有形上的客家文化象征。
考古学表明,赣南方形围屋源自公元三世纪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大庄园主住宅——坞堡,这是一种小型城堡。在宋代以后,四角建楼的布置逐渐消失,但这种防御性遗风却被客家先民带到了新环境中,他们为了安全聚族而居,便发展出了高墙大院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将赣南方围视为汉代坞堡“活化石”。
虽然赣南主要是方形,但也有多种格局,如圆形、半圆形等。此外,还有马蹄形、八卦形等独特形式。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建筑分布和结构,并参考了客家的迁移路线,对它们之间的演进关系得出科学结论。
专家韩振飞在他的文章《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中指出,这些建筑都具有相同特点,即既是住宅又是堡垒,又包括祠堂,其成员也都是父系大家庭直系血缘后代,而且都是大体量建筑。因此,它们紧密相连,应当源自同一来源,即起源于赣南并由此传播到其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闽西土楼中,有一半以上的是方土楼,与赣南圍屋非常相似,只不过受自然环境、技术改进和区域文化影响产生了差异。而尽管名为圆楼,但在数量上仅占总数十分之一。著名的承启楼,被誉为“土楼王”,设计者之一陶张正来自于这片土地。
最后,要提及的是,由谢小建主编的一本书《中国永定土樓文化丛书》,其中统计显示永定县共有多达360余座圆型土楼以及4000余座方型土樓。这说明尽管圆型更受瞩目但实际上仍然少于方型 土樓。此外,被列入国家邮票中的承启樓,则設計師之一為來自該地區的人士陶張。他們對於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是建築學界長久以來探討的一個重要議題。